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四章:初创大业(下)02

第四章:初创大业(下)02

2025-03-31 05:19:00

酒坊的规模在日益扩大,织坊的开工准备也日渐加速。

有了太白烧酒的辉煌例子,李昭明,这位也曾做过商贾的管家,对李复的信服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禀告了李憕之后,决定全力加快织坊等诸事的准备速度,以便使织坊早日投入运营。

但是在织机的制造数量上,李复却又让众人吃了一惊。

不是因为李复要求制造的织机数量太多,相反,而是因为他要求不要制造过多。

李昭明本来是打算按照两期,一期不少于五百部的织机数量准备的。

因为此时别处也有很大规模的织坊,比如山西、河北很多地方都有超过五百部织机的私人织坊,所以大唐此时的纺织业确实是规模空前,相当的繁荣。

而李复如今改进的织机织布速度大大加快,相对人工的费用就低,布匹的成本也就降了下来,一共千台织机的规模,放在东都洛阳,其实并不是太多,但这个打算还是被李复给否定了。

李复解释的很清楚,他拿数字来说话,此时一匹布的价格不到两百钱,除去麻、线等原材料,再除去人工,每匹布的盈利不过几十钱而已。

虽然李复的改造非常成功,每人每天都能织出一匹布,但一匹布的成本也只不过下降了一二十钱而已。

即使按照五百台织机的规模,一个月的净利润不过五百贯左右。

这样大的规模,却是如此的利润,李复认为不值得。

看着算出来的数字,元结、李昭明等人都开始点头,李复又道:我们的资本总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把钱投到利润最高的项目之中,否则就是浪费了。

李昭明问道:那织机已改造出来,不充分利用岂不是可惜?李复笑道:织机是一定要充分利用的,但不是用在麻布上面。

元结和李彭想起他说过的棉布的事情,都面带微笑,会意的点了点头。

李昭明却不知道,所以莫名其妙的看着他们,口里问道:那用在何处?麻布利润虽低,但还有一定市场,难道我们要放弃吗?李彭忍不住笑道:二哥所说,是要把精力和资本投在棉布的织造上面,那个才真正有利可图。

然后把李复说过的棉布的情况给李昭明讲了一遍。

李昭明听了大喜,道:真是想不到,之前我以为麻布利润虽薄,但颇为稳定,而且市场所需量大,所以想做的规模大些,不料还有这织造棉布的法子,真是绝妙!李复道:麻布和丝绸大家都会织造,所以我们再把全部力量投入其中,利润微薄不说,和之前的一些织造大户相争,也没有什么意思。

棉布量少价高,会纺织的人却不多,我们就有了机会,况且棉布的利润可是麻布甚至丝绸都远远难以相比的。

李昭明掐指算了一阵,笑道:若按照方才所说,棉布的利润确实是相当之高。

唯一的问题就是木棉多出于南方,需要长途跋涉,运到洛阳,恐需要不少时间和运输费用。

李复点头道:确是如此,不过好在每匹棉布所需棉花并不多,若是运来一车棉花,就能织造数百匹棉布,所获利润颇大,运输成本倒还能忍受,但这运输的时间却是太长,颇为不利。

李昭明道:自岭南收购之后,再转运到洛阳,恐怕最快也要三个月,虽说这棉花倒不会变质,但如此转运,一年时间下来,也运不了多少。

李复笑道:李管家不必担心。

此时棉布远没有大行其道,所以一开始应该用不了太多棉花,等规模起来之后所需才会增大。

我想过此事,有两个解决办法。

李昭明忙问道:公子快说,是什么办法?李复道:一是就地收购,就地纺造;二是在本地引进棉花种植,直接收购,再进行织造。

看几人纷纷点头,李复继续道:第一个办法,就是派出人手,带上改造好的去籽、弹花、纺线、织机等诸样器械,到岭南一带直接收购那里的籽棉,然后就地加工成皮棉,再弹好棉花,纺成棉线,最后织成布匹,将布匹直接运到洛阳等地销售。

此法不便之处有二,一是现在凭空做出的器械,到了那里要是不成怎么办;二是即使织成了棉布,还是需要长途运送,才能到达洛阳。

好处也有,一是在那里直接收购的籽棉一定便宜,二是织好的棉布可以直接运到各处卖掉,比如在广州、泉州等地可以直接卖给外番的商人。

李彭奇道:卖给别的国家?李复道:经商的最大目的就是赚钱,至于卖给谁,赚谁的钱并不重要,而且赚了别国的钱财,对我大唐岂不是更合算?李昭明道:这倒是,经商就是如此。

而且那些异国商人一旦需要,所购的数量就会非常大,付款时也很痛快,有时若是用他们的特产易货,反而更有赚头。

李复听到此处,心中一动,此时有很多东西都是大唐还没有的,大多是日后从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地渐渐辗转传入,比如玉米、土豆、烟草、辣椒,还有玻璃、香料等等,若是趁着与这些异国的商人做生意的时候,请他们把这些东西运来,不仅能够赚得大量钱财,对日后大唐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事情。

听李昭明的话意,他似乎与这些异国商人打过交道,一问之下,果然如此。

李昭明此前做过买卖,与洛阳的很多异国商人都有接触,所以熟知此中之情。

李复不由得喜不自禁,连连搓手道:真是太好了,日后会有很多与别国商人打交道的事情,都要倚仗管家了。

李昭明一边应承,一边问第二个办法是否可行。

李复当然知道棉花在北方一样可以种植,将岭南棉花引入洛阳附近自是没有问题,正要开口说可行,但忽然想到三年后的战乱,若是在洛阳附近种植并改良棉种之时,被兵乱影响遭毁,那可是前功尽弃了,稍一犹豫,改口道:木棉一直在南方极热之地种植,到了北方是否不受影响,我也没有什么把握,但我们可以暂行折中之法。

几人都问是什么折中之法,李复道:在岭南以北,洛阳以南,距离我们不是非常远的地方先试植,几年后若没有问题,再逐渐移往北方。

李彭问道:那具体先在何处试植呢?李复想了下,道:如今倒是有个合适的地方,见几人都望着他,眼神中充满期待,不由一笑,续道:就是崔郎中所去之处,竟陵。

竟陵在山南东道偏南,在安史之乱中并未被波及,在那里种植棉花,做些改良,应该不会受到战乱影响,虽然距离洛阳还有千里之遥,但为了大局,李复选择这个地方也是迫不得已,算是用心良苦。

李昭明道:如此也好,在那里种植之后,不管是在当地织好再运,还是把脱籽之后的皮棉运到洛阳再加工,都省了许多的路程。

不过若是走水运,要是沿江而下,直到扬州、楚州,再走汴水,到达郑州,最后到洛阳,可是绕了一大***,恐怕还要用上两个月不止。

但若是走汉水逆流而上,到襄州后改走旱路,或是干脆全走旱路,经邓州、南阳、汝州,直接到达洛阳,那就近的多,若是路途没有耽搁的话,估计一二十日就能到达,这样一来,运输所用时间我们就能接受了。

元结也道:不错,若是在当地直接织成布匹,还可以从邓州过武关,直接运达长安销售,比运到洛阳再运往长安要少走将近一半路,只是不知在竟陵直接设立织坊是否会有困难。

李彭笑道:理应不难,大哥有所不知,以前给你说过的,我的崔伯父,就是左迁到了竟陵,任司马一职,二哥给他测过字,说他用不了多久就能再度被起用。

还有竟陵太守也是他的故友,在那里有他们照顾,我想这些事情都不会难做的。

李复点头道:不错,我正是考虑到有崔郎中在,在那里会好办事一些,先种植木棉,再开办织坊,在当地也是利民的好事,想来大家都会支持的。

不过木棉都是四月谷雨前后种下,今年时节已过,是来不及了,过些天安排人去岭南,等那里的木棉成熟之时,先收一些运来,织出一批卖着。

另外拣其朵大棉厚的买下,收集种子,明年就去竟陵开种。

李昭明道:这个不难,李大人在伊川有多处良田,有不少人对种植经验丰富,可以给他们详细讲明,再去岭南收购。

至于明年种植,还可高价请几位当地的木棉农户来协助,这样更有保障。

众人都说不错,这样更为周全。

李昭明又道:木棉种植一事就如此安排,可是眼下这麻布的织机到底做还是不做?织坊还要开吗?李复笑道:自然还是要做的,织坊也要开。

虽然今后我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棉布上,但眼下麻布也要做,这样在售卖时才不单一,也能先通过麻布销售建立我们的生意网。

至于织机的数量,眼下三百台就行了。

几人同意,李昭明笑道:那我就尽快安排,以便织坊早日开张。

说着忽又想起一事,问道:这招来织麻布的人,也都要签那个‘守秘文书’吗?守秘文书是李复要求和每一位雇用工人都要签的,是约束众人不得泄漏其改良的情况,里面标清了年限,最低都不低于五年。

其实就是现代的知识产权保密协议,李复当年一上班就和劳动合同一起签的。

至于规定时间不低于五年,则是考虑五年内,安史之乱就会开始,在此之前类似的先进技术只要不传到叛军和别的敌手便可以了。

李复早已有了这个打算,既然是比此时先进的生产技术,随意泄出去也许会有意料不到的麻烦,所以还是小心控制为好,拿这种协约来约束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来这里做活的人倒并不是很奇怪,毕竟此时很多工坊内也有类似的规定,特别是技术活,连传人都有一大堆的规矩,所以都很顺利的签了。

事情决定以后,众人都去忙活。

让李复没有想到的是,不到十天的功夫,李昭明就做好全部三百台织机,并招满了工人。

在一处规模相当大的新宅院中,织坊顺利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