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的脑海先是一片空白,犹如被电打雷击一般,接着又是一阵眩晕,怀疑自己在做梦。
但这是真的,正发生在他眼前的事。
心底的酸楚和着希望一瞬间翻涌着滚上来,几乎让李复难以呼吸,他只是怔怔的望着她的面容,希望这一刻的时间永远停滞。
那女子望到李复,似乎意识到他的失态,含羞的一笑,脸上仿佛有一朵红晕在淡淡散开,低眉垂首,想了想又将垂帘放下。
马车缓缓驶过李复的面前,渐渐远去。
李复还是痴痴的望着,对身旁的一切都已没了感觉。
李昭明看他脸色大变,神情呆滞,一直盯着那辆马车,连别人向他告别都毫无反应,忙扯了他衣襟几下,他还是没有反应,只好又用力拉了下他,才让李复回过神来,简单的和众人告了别。
众人都已离去,李复却还站在原地不动。
他此时的心中,是一种难以诉说的感觉,那些似乎远离了很久的往日情景,一幕幕的在他脑海中重放。
那个一身洁白长裙,手拿白玫瑰的女孩,一脸幸福的望着自己的样子,自己永远也忘不掉。
这个女孩的出现,如同一弯湍湍的流水,流经一块青石旁时打着转,溅起一团无比的惊艳,将青石上下的所有缝隙填满,勾起一串难解的缠绵。
是时光倒流,昨日重现,还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李复心绪纷乱繁杂,不知所以。
李昭明陪他站了一会儿,见他丝毫没有要回去的意思,只得开口道:李公子,我们还是回去吧。
李复下意识的哦了一声,却还是没有动,李昭明又说了一遍,李复才明白过来,不由又望了望马车消失的街角,才怅然而归。
李昭明和他一起走着,忽然问道:李公子,你说要以市集上一半的价格给他们提供棉布,届时我们能否做到?他初听李复此说,就心中一惊,但当时众人在场,不好相问,直接砍上一半的价格,到时候还是否赚钱,他心中没底,搞不好还要赔本也说不定,憋了这么一会儿,此时才忍不住开口相问。
李复又是哦了一声,又走了好几步,才想到李昭明是在向自己提问,又想了想问题,答道:反正棉布价格早晚要降的,不如此时就告诉他们,让他们心里多些期望。
我们明年开始大量生产棉布之后,若是价格一直不降,那利润虽高,但能买的起的人还是不多,仍然赚不到太多的钱,只有把价格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才能迅速打开市场,大量销售之后,才有利润可言,说不定那时的价格还不到现在的一半呢。
想了想,又道:至于那时的成本,我认为一定会大幅下降,一方面在竟陵种植后,运输路程近的多,另一方面而且我们可以改良许多器具,所发挥的效能绝不会小,效率会大大提高。
如果担心届时半价提供给他们会影响我们自己市场的话,那就事先说明,要求他们只能运回自己的国家销售,不得在大唐销售便可。
李昭明听了,不时点头,最后一点,可能影响自己市场的事,他倒还没有想到,此时听李复把这一点都想到了,不由放下心来。
说了些话以后,李复的心情渐渐开始恢复平静,毕竟刚刚看到的那个女孩并不是自己心中的恋人,她也不可能超越时空回到这里,若真是她,怎会不认识自己。
虽然自己还想见到她,但此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要是现在去找寻这个女孩,那就实在太过唐突了。
如果有缘的话,一定会再相见的吧,李复长长吁了口气。
进了院子,李昭明又想起一事,问道:李公子,这焦炭具体是怎么个炼法?如何安排才是?李复想了一下,觉得还是做长远打算为好,便说道:炼焦之事,不便在城中做,可在城外找寻一块地方,最好也要临着水边,地方买下之后,我再和你带人去具体准备。
见李昭明应了,李复又道:眼下冶炼改造马上开始,但铁匠太少,不妨再招揽一些来,趁着炼焦前还有些时间,我先给他们说一些冶炼的东西,好让他们有个准备。
李昭明道:李公子放心,这铁匠倒是好寻,因为如今这打铁的生意都不是很好,他们都巴不得找些事情做呢,明日一早,保管人到。
次日一大早,李昭明果然派人来告诉李复,他已招揽来了不少铁匠,让他们都在赵老四那个铁匠铺后面新买下的院子等候。
前几日李复说要进行冶炼的改造,一时找不出合适的地方,正好赵老四说他那铁铺的后面,有一个不小的院子,空了好久,李复一听,正合心意,这么一来,倒是前店后厂的绝妙安排,马上就寻了房主买下来,此时早已收拾干净,就等开工了。
李复赶忙前去,到了那里的时候,众人已来了一阵了,李昭明甚至都已经与他们签完了守密文书。
李复不由大为赞赏李昭明的效率,对于铁匠,拿这种协约来约束更有必要,因为先进的冶炼对于国力的发展作用非常大,除了不能传入叛军之手,也绝不能随意传出国外,特别是对以后的日本,历史上就是日本从大唐学到了唐刀的锻造技术,从而造就了日本刀的声名,而我中华反而流失了这种技术,这是李复万万不愿再发生的。
李复看这院中已经搭了几个棚,里面新建了数个冶炼的炉子,还有的棚子下面堆积了不少木料和煤炭,几位木匠正在做着风箱等物。
靠墙的一面还专门搭了一溜凉棚,放了桌椅茶水,供工匠们休息乘凉时用。
铁匠来了不少,本来众人都想找个稳当的活计,又听说是要全面改进冶炼铸造的技术,所以都非常感兴趣。
除了赵老四等少数几人认识李复,别人都是第一次见到他,虽有人听说李复是个不寻常的人物,酒坊、织坊搞的很是风光,但此际一见,要带领众人进行改造的竟是一位年龄不到三十的公子哥,而且甚是白净,看起来定是平日养尊处优惯了的人物,不由都怀疑此人到底有没有那个水平,怕不是一个富家公子纯粹只找件事玩吧,有几人还仔细盯着李复的手,想瞧瞧有没有结成的老茧。
李复看得出他们的意思,不过只好装作不知道。
站在他们面前,看着眼神中充满期待和怀疑的众人,不由有些百感交集。
李复先让大家在凉棚中坐下,朗声道:多谢各位师傅能来此一起做事,我决不会亏待各位。
只要这冶炼改造成功,诸位也都掌握了新的冶铸之术。
五年之后,诸位不再受适才签的‘守密文书’限制,可以自行决定去留。
有了技艺在身,若是到别的冶坊做事,所拿的工钱恐怕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若是自己立业,也许获利会更多。
众工匠听得如此美好前景,不禁都喜形于色,颇为兴奋。
李复微笑着看过他们,做事前要先给众人画一块大饼,这样大家才会有干劲,古往今来,这一招都屡试不爽。
李复见众人来了精神,略点下头,继续道:下面就说正事。
冶炼改造有两个关键,一是风箱,一是焦炭。
接着把那日给赵老四等人讲过的风箱、焦炭的作用和好处给众人又讲了一遍。
讲完后,李复又道:诸位知道,足够强大的鼓风能力,足够高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
风箱的作用,就是替代以前的风囊,能够加大风量,提高风压,增强风力在炉里的穿透能力。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炼强度,加速生铁的溶化,另一方面可以扩大炉缸,加高炉身,增大有效容积。
日后还能与水排相结合,通过轮轴、拉杆以及绳索加速风箱的推动速度,鼓风效能还可以大大提高。
众人早已听得目眩神迷,李复想给众人画一画讲的东西,但却一时无物可用,忽然想到了一个替代之物,就是后代的黑板,心想等下找个木匠作出来,以后好用。
当下又道:这古代冶炼之事,想必各位也多少知道一些。
春秋以前,冶铁方法为‘块炼法’,到战国晚期则发展为‘块炼渗碳钢’,再后来则是‘百炼钢’之技,一块钢需要打打烧烧、烧烧打打,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这时的钢已可以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汉朝中晚期,又出现新的‘炒钢’技术,是将生铁加热成半化或全化之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除去渣滓,可直接获得钢。
此时已能提供大量廉价、质地不错的熟铁或钢了,但炒钢工艺复杂,不易掌握,百炼钢又费工费时,生产太慢。
三国时,曹操命有司制作宝刀五把,便用了三年时间。
众人听到此处,不由会心一笑。
李复也笑了一下,道:而现在诸位所用大多已是‘灌钢’之法了,我们日后要改造的,也正是这‘灌钢’之法。
新法是先把熟铁料放到炉里鼓风加热,后把生铁一端斜放到炉口中加热。
当炉温达到一定高度,炉里生铁会不断熔滴,熟铁料也已经软化,此时使用钳子钳住生铁块,使铁水均匀浇淋到熟铁料上。
浇淋完毕,停止鼓风,夹出钢团,在砧上锤击,去除夹杂,一般要渗淋两次。
此法以生铁和可锻铁作为原料,灌炼操作更可以在生铁熔点上进行,因此生产会比较快,渣、铁分离也较好。
刚才所说的‘风箱’便是加速炉温的用具,此外就会马上进行烧炼的‘焦炭’既有极高热能,炉中透气性好,所含杂质又少,有助于提升钢的纯度,也不会有过多炼渣,炉子不易发生故障。
诸位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控制原料配比和鼓风等实际操作来控制所产钢的成分,造出真正的好钢来!众人听到此处,此前所有的怀疑早就不知丢到何处去了,想到各自今后掌握了如此的技艺,前途可是光明的一塌糊涂,有几人几乎要老泪纵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