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棚中,众铁匠分在数个炉子旁,因为换了风箱和焦炭,众人需要重新熟悉炉子的温度情况。
有人不停抽拉着风箱拉杆,鼓的风呼呼作响,炉中烧着焦炭,蓝色的火苗随着风流竟窜起一尺来高。
见李复过来,众人忙纷纷打了招呼,赵老四兴奋的对李复道:恩公,这风箱果然风力极强,焦炭更是比煤强了不少。
我们已试过,如今将生铁炼成铁汁,要比过去快得多也容易的多了!赵老四一直对李复以恩公称呼,说了也不改,也许要以此证明他和李复的关系不像和别的工匠那样简单吧。
李复点点头,看了一会,向众人道:这风箱和焦炭是已经有了,但并不是有这两样就能成功了,众位师傅还要在技艺上多下功夫,也互相多交流经验,尽快熟悉掌握新的锻造之法,打出真正的好钢来。
赵老四道:恩公说的是,我们刚才还在说起各自都有哪些打铁的窍门,都不用保留,全抖搂出来,不能怕别人学了去,毕竟大伙要在一起做至少五年的事呢,互相多学点才是正经。
再说,我们懂得再多,也没有恩公您懂得多啊,在这里藏技,那可不是叫人笑掉大牙吗!众人都纷纷笑着说是,李复也笑了笑,见此时众人的情绪都很高,不由心情大畅,道:既是如此,那我就先抖搂抖搂,把我所知道的给大伙说一说,也许有些地方会有用。
众人听李复说要再讲打钢技法,都是极为期待,因为这位貌似白面书生的东家已经给了他们太多不容置疑听从他的理由。
李复想了想道:先说哪些呢?就说说制刀技艺吧。
一把刀的背部、刃口实际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要求具有不同的性能。
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刺杀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较高的硬度,这样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应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制造。
而刀背主要起一种支撑作用,要求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时不致折断,这样就要选择含碳量较低、韧性较大的熟铁。
在制作刀具时要注意将熟铁和钢巧妙结合,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用在合适的地方。
如此既能满足钢刀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又能节省大量不易得的好钢。
比如用新的灌钢法炼制的钢做成刀的刃部,而用含碳量低的熟铁作刀背,这样制成的刀具会刃口锋利而不易折断,刚柔兼备、持久耐用。
要做到这些,必须对钢铁的性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合理选择原料材质,发挥各种材质的优点和长处,节省一些贵重材料,降低其成本和所需费用。
众人一阵赞叹,有人道:以前见过老师傅如此分开做过,但不知为何,今日听东家一讲,真是令人茅塞顿开。
李复点点头,道:这就是要大家将所掌握的技法和经验进行充分交流的原因。
顿了一下,继续道:再说淬火之技,一直以来,大家一般都是用水来淬火,可是诸位师傅想过没有,用不同的水来淬火,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有人应道:听说过不用水而用马尿的,淬出的刀会更硬些。
李复道:不错,用动物尿来淬火,钢会更为坚硬,但这是为何?看无人能答,继续道:这是因为动物尿中含有盐分,冷却速度比水快,用它作淬火冷却,淬火后的钢比用水淬火的钢就更坚硬。
相反,若是用动物油脂来淬火,其冷却速度则比水慢,淬火后的钢则比用水淬火的钢更有韧性。
众人这才明白,不禁纷纷点头,都道原来如此。
李复道:所以用不同的淬火介质,便可以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得到不同性能的钢。
由此我们可以再发展为双液淬火法。
即先在冷却速度大的介质中淬火,然后再在冷却速度小的介质中淬火,这样可以得到性能比较好的钢,避免单纯使用一种淬火介质淬火的局限。
这是因为只用一种淬火介质毕竟难以两全其美,如果使用的淬火介质冷却速度比较快,就容易引起所造器具开裂、变形等缺陷;如果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缓慢,就会使所造器具韧性有余,硬度不足,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
这样就需要使用双液淬火法,在器具的温度比较高的时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快的淬火介质,以保证所造器具的硬度;而在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则选用冷却速度比较小的淬火介质,以防止所造器具开裂和变形,使其有一定的韧性。
不过双液淬火法确实较为复杂,说起来简单,掌握起来却并非易事,需要操作者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经验。
既要掌握好开始淬火的温度,又要掌握好器具取出的时机,这就完全依赖操各人的感观把握和操作技巧。
所以诸位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过不用着急,大胆去做,我相信诸位有这个能力,定能打造出真正的宝刀利器。
众人听的兴奋不已,纷纷应道:东家放心,我等必不使东家失望!正说之间,却见李彭来找,看起来一幅兴冲冲的样子,一问才知,是崔国辅来了书信。
原来崔国辅自离开洛阳,一路快马加鞭,几天功夫就赶到了竟陵,好在有李憕的坐骑,路上没有吃太多的苦,饶是如此,也几乎把骨头颠散了架,好几天都没有回过劲来。
竟陵太守李齐物很是念及旧情,一直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杂事,而是要他好好休养身体,所以崔国辅过了这么一段时间后,专门写信来告知李憕,要他不必担心。
信中特别又提到李复,问起他的情况,还要李憕多为照顾,不要再让他出什么事。
李彭嬉笑道:崔伯父还要我父亲好好照顾你呢,他才不会想到,二哥如今已是如此的风光,算是一个小财主了!李复哭笑不得,竟被扣上一个小财主的帽子,这让他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人听来很是不顺。
忙找话岔开,道:崔郎中平安就好,他信上还说了什么?李彭忽然记起了什么,哦了一声,道:对了,崔伯父还说你测字测的准,你当时说他到了竟陵会结识一少年才俊。
他因为一直在休闲养身,所以四处走走,看看山水,后来在太守李齐物的介绍下,还真结识了一位年轻才子,好像是…姓…陆的,他二人已结为忘年之交,常在一起品茶论水呢。
李复暗暗点头,这陆羽已经出现,看来这《茶经》是早晚将要成书的了。
对陆羽来说,崔国辅算是他继太守李齐物之后,又碰到的一位知遇者,再加上两位僧人智积和皎然,这四人就是对陆羽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两僧和两吏。
陆羽在其前半生的《自传》里仅载入了上述四人大名,也可以说,这是陆羽为四公立传之笔。
陆羽的这些际遇却被历代史官写进了诸公的传记之中,也算是千古美谈了。
李彭见他不说话在出神,不由笑道:崔伯父是不知道二哥的身份,若是知道二哥是仙师弟子,对这测字之事恐怕也不会惊奇了。
李复听了,瞪他一眼,李彭立马知道失言了,以前李复交待过他不要随便提起他的身份,主要是为自己处境考虑,以防引来不必要的是非,今日李彭一时高兴,又说漏了嘴,于是歉意的一笑,也岔开话道:对了,父亲问二哥是不是也要给崔伯父写封书信,告知近况呢。
李复点点头,道:一定要写的,不但要告知我们的情况,还要请他早作准备,也给太守李齐物提前打个招呼,明年开始在竟陵种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