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六章:科技之光(下)01

第六章:科技之光(下)01

2025-03-31 05:19:00

郑绍把黑板做成之后,李复去看了,只是一瞧粉笔的样子,不由暗笑。

因为他只说了切成长条,那工匠果然就是切成长条,都是方形的,而不是现代那种圆柱型的,只好又交代了一遍,要以后做成圆柱形。

不过在黑板上一试,还确实好用。

众人看李复拿了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在新作的黑色木板上写字,都觉得十分新奇,那郑绍看了好大一会,才悟道:原来是写字来用,怪不得要加碳黑,不然处处反光,反倒不好了。

李复将黑板就挂在冶炼的所在,又要李昭明将众铁匠分成两班,让他们进行竞赛,在黑板上面写上各组进度,看哪一方能够先做出成果,胜者一方加一定数额的奖励。

如此一说,众人更是抡拳挽袖,跃跃欲试。

李昭明见了李复这个办法,就自作主张,又让人做了一些黑板,挂在各工坊处,标上各人的工作进度,名列前茅的给予奖励。

结果发现这办法很是好用,众人的工作效率一下子高了许多。

后来李复去各处工坊察看,见了这个画着表格,各人所做一目了然的黑板,竟然有一种回到现代工厂的误觉。

再说郑绍知道了这黑板的用处,李复看着他又想起活字印刷来。

那天问了是哪家印坊之后,李复早安排李昭明去找了那位坊主,准备将印坊接下来,现在基本都已谈定,就只等开工了。

但此时的印刷水平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李复还没有见到,心里也没有底。

不过此时都是雕版印刷,绝无活字印刷,这是知道的。

而活字印刷所用的材料,开始时自然和雕版一样,还是以木头为首选。

至于金属类,都不是那么容易做成。

比如铜活字,此时的铜都是希罕物,比较贵重,而锡和铅之类,虽然知道历史上早已开采,但还不知道此时具体的开采情况,再说金属类的造价必然高于木头,所以木活字最为适合初步的发展。

李复扯着郑绍在院子里的凉棚中坐定,一人倒了一碗茶水,问起郑绍此时印刷的具体情况。

用了近半个时辰,才明白原来此时的印刷,确实都已经几乎成为雕版印制的天下。

雕版印刷所用的版料,一般选适于雕刻的枣木、梨木。

方法是先把字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加墨,把纸张覆在版上,然后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成为正字。

此时印制的多是历书、佛经之类,另外就是字书、小学、诗歌集以及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类的杂书,印坊多是寺院和民间私人开设,官府反倒并无刻书,收集的大量书籍还都是靠手抄复制,比如闻名天下的集贤殿书院,收集五万多卷图书也皆是抄录。

李复起初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是官府不支持刻书印刷吗?但其对民间的印刷,并未有所限制,如果有,那只是不允许私自印制历法。

因为朝廷的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民间所印历本已满天下,有损皇帝的威严和授民以时的权利。

但细细一想,官府不刻书反而抄书的原因,大概还是社会形成的重学轻术思想,朝廷对于民间发明出来的印刷术,并未给予适当的关注。

其次,华夏自简牍到纸张的发明,用手写书,形成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习惯,很难被打乱,习惯的势力是极顽强的。

而且这时的印刷术还是初创时期,雕刻、制版、印刷等各个环节尚缺乏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熟练的工匠。

刻版较慢不说,工匠读书不多,常常有错字,有些印刷书的质量还赶不上手写的书,朝廷自然不会去采用的。

另外,代表正统思想的经、史书籍或诗文集等大部头著作,这类书籍的印刷,需要相当多的经费和时间,短时间内雕刻上版,反不如抄写为快。

因此,此时的印刷还只局限在寺院和民间。

只有印刷术的水平继续提高改进,那些保守思想看到更先进的事实,逐渐得以接受,这种现象才会得到改变。

想通此事,李复更加坚定尽快改进形成活字印刷的决心,因为,他的心中不仅仅是更加方便印刷此时的书籍,他还有更大、影响会更深远的目标。

李复向郑绍道:你觉得刻书和抄书哪个更好,更合用?郑绍道:自然是刻书了,虽说刻版不易,但刻成之后印制起来,确实迅速。

李复道:若是有法子使制版变得容易,你愿做吗?郑绍早已见识了李复的智慧,忙道:自然愿意,东家有何妙法?李复大致给他讲了一下活字印刷的特点,郑绍边听边点头,听完后,才开口道:这个法子其实并不是难想,怎么以前就偏偏没人能够想出来?李复笑了笑,道: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如此,要想通并不难,难得是要去想,并要坚持去想。

这样,你先做些木活字,咱们先印一下试试。

想了想,道:我写首诗,你就专刻这么一些字,也省得那么多字无从刻起。

郑绍道:东家快写,我赶做出来。

李复找来纸笔,沉思一下,挥笔写下杜甫的《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郑绍拿了,李复又道:我已经请李管家把你原来的那个印坊接了下来,你这几日可以先帮着去照看一下,看要先准备些什么。

郑绍喜道:东家真是我等的恩人,我那坊中不少相好的伙计,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手,此时都在作难,想再找一事做哪里有那么容易,我这就告诉他们去,若是东家要接手,大家今后的生计岂不是都不用愁了!李复笑了,这郑绍不但手艺好,做活认真实在,对人更是热心肠,道:这事你和李管家去说定再告诉他们吧。

若开了工,里面的事情就交给你来管,专心把这活字的技法搞好就是了。

郑绍激动不已,那里想得到李复如此看重自己,当下千恩万谢,表示定会全力去做事,以不辜负了李复的厚望。

之后便去动手试制这木活字,又去找了以前做事的伙计,众人就开始收拾物品,准备继续开工。

两天后,郑绍便已制好,拿了活字和印出的几张纸,来找李复。

李复与众人正在说话,见他来,便都去看纸上印的如何。

只见确实是杜甫那首诗,郑绍字刻的很是不错,颇有些铁划银勾的感觉,墨配的也恰到好处,印出来看着清清爽爽,很是舒心。

李复不由笑道:郑绍果然好手艺!李彭等人接了看过,也是赞不绝口,弄得郑绍很是不好意思,李昭明问道:这字确实刻的好,只是看起来和外面印制的没什么不同啊?李复道:看起来不同,实际上却实有不同。

说着让郑绍把带来的物件给大家看。

几人仔细看去,只见这版不是一个整体,底版分为多行,而且是一字一个分开来的,周围用了木条围的紧紧的。

正在奇怪,李复道:这每一字单独刻成,在版上为活字,用时选出相应字排好,印后取下,再用再排,如此可反复使用,再不用每印一页都另刻一版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

李昭明大悟道:东家是有此想,怪不得咱们接了那家印坊。

若是如此做来,我们的成本和印制速度方面的优势,可是要大大超越别家印坊了,这样实在有大利可图了。

这李昭明真是天生干管家的人,一说起来马上就联想到生意和获利。

他本来是李憕管家的身份,只是暂时帮助李复打理生意,以前称呼李复为李公子,后来李憕为感谢李复预测大风,使洛阳免去了一场灾难,加上李复这边的生意越来越大,很需要人手,就干脆要李昭明做了李复这边的管事,全力来协助李复,所以此时也和别人一样称呼李复为东家。

李复道:获利是一方面,之前我曾向使君讲过,要改进这印刷之法,使书籍印的既快,又很便宜,使更多的书籍尽快发行流传天下,便于世人学习。

几人都深以为然,佩服李复眼光长远。

李彭拿着印出的诗页,看了一会,道:二哥,这是集贤院待制杜甫的诗吧。

李彭家中就有杜甫的题诗,应该对他的诗句不陌生。

李复道:不错,正是他的《望岳》。

元结听了,也拿在手中再看,叹道:此诗蕴涵俯视天下之雄心,有异常人的报负和气概,意境开阔,魄力不凡,实为绝唱。

可惜这样的人才,竟也和我一样得了落榜的下场。

不过胜之写此诗,恐怕也是心中有如此的胸怀和报负吧。

李复一怔,他自己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但自己内心深处何尝不是如此呢,看来无意之中,也有真情流露。

想起这时代与李太白并列的伟大诗人,一代诗圣杜子美,呼口气道:杜子美诗才绝世,李太白天授仙才,可惜都无缘得见啊。

元结道:李太白人称‘谪仙人’,其诗纵横变化,凌云百代,故有天授之说,非人可及。

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二语,唯太白足以当之。

不过其人一生四处游历,此时却不知游到何处了。

按照历史,李白去载冬欲观安禄山之兵,自梁苑北上幽州,一路北上,途中兼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

此时正在路上,到得十月,抵达幽州。

李白刚到幽州时,情绪相当高昂,以他五十岁的年纪,还有立功边疆之思,又在边地习骑射。

写起诗来,也充满了立功报国的话,有《出自蓟北门行》、《行行且游猎篇》等诗。

但不久看到了塞垣真相,情绪低落下来,因为他发现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在《幽州胡怪客歌》、《北风行》等诗中感慨系之。

更使他感到忧惧的是,安禄山骄横跋扈,而且心怀叵测。

在幽州地区内,到处都在扩充武备,屯积物资,准备战争。

虽然表面说是对付边境上的奚和契丹,实际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在当时谁也不敢议论,而且谁要是把幽州的真相向李隆基报告,李隆基不但不相信,而且反映真相的人往往有杀身之祸。

眼看着安禄山像一头猛兽盘据在北方,时刻有可能翻腾作乱,而把偌大一片国土丢给猛兽去盘踞并借以作乱的罪魁祸首却正是李隆基本人。

在了解到这一切的真相以后,李白激愤不已而又无能为力,乃登黄金台痛哭,毅然决心离去,天宝十二载的早春,终于设法离幽州南下宣城。

李复正在沉思,却听李彭道:杜待制诗学博大,力充气盛,汪洋海涵,无所不包,而且一心为国为军,忧黎元,希稷契,生平种种报负,无不流露于书墨之中,深得圣人事父事君之旨矣。

这番评价,见识超群,卓然不凡,完全不像李彭的口气。

李彭说完,看元结等人都盯着他,不好意思的一笑,道:这是他前几个月来洛阳,家父对他的赞语。

李复心里一动,对啊,这杜甫和崔国辅交情甚深,自己在李憕家里住的时候,就连那墙上挂的都是杜甫的题诗,他前几个月还来过洛阳,见过李憕。

只是不知此时又在何处,不过通过李憕也许能够见到他。

还未开口相问,又听李彭道:二哥想见杜待制,倒有个法子找到他。

李复大喜,忙问道:什么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