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六章:科技之光(下)02

第六章:科技之光(下)02

2025-03-31 05:19:00

李彭道:杜待制这些年都在长安居住,崔伯父与他相熟。

若是日后有机会去长安,小弟可去崔伯父家中相询,问清他在住在何处,不就能寻到他,二哥岂不是就能与之相见了!李复连连点头,道:如此甚好,长安是一定要去的,届时就请彭弟多费心了!心想这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以前只知道今年秋天,杜甫会与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五人共登慈恩寺塔,都有诗作留下,尤以杜甫诗作最佳,自己还想着什么时候去慈恩寺相寻呢,若李彭真的能从崔国辅家人处得知杜甫的下落,那实在是太好不过了。

不过心中却打定了主意,入秋时定要前往长安,见一见这位人称诗圣、千古闻名,而又一生凄苦、颠沛流离的伟大诗人。

李彭笑道:二哥怎么忽然客气起来,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李复点点头,又将话题扯回来:既然活字印刷已经初试成功,那就尽快付诸实用,郑绍马上带着印坊里的伙计全力以赴刻制活字,但各人刻字都应有一个统一的大小标准,否则就难以通用,此外检字用的转轮等物都要开始制作……想了想,终究有些不放心,又道:算了,我也去吧,李管事和我一起,咱们先把印坊的事情都定下来。

几人都应了,李复便和李昭明、郑绍一起去新接手的印坊。

这座印坊面积并不小,前后也有好几进的房子,最外面自然是临街的门面,摆放着一些以前印制的书籍图画,供新来的客户观看,好展示自己的技术。

接着后面是一个小院落,正房用来接待贵客,侧房和后面的房屋则都是印刷刻版、印制、晾纸的地方。

印坊的老东家已经离去,原来在这里工作的众人被郑绍叫来之后,已将坊内收拾的干干净净,只等着开工了。

此时见郑绍陪着两人进来,一人见过,是和老东家交接的,听郑绍叫李管事的,另一人却没有见过,不到三十岁,生的白净,眉目之中自有种难得的神采,看二人对他的恭敬程度,心下都猜到了**分,莫非此人就是接手印坊的新东家?那可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啊。

郑绍叫众人聚到一起,介绍了李复,大家见果然猜得不错,正是新东家,都满怀敬意和谢意,又见李复说话神情都是极可亲的,毫无一点架子,气氛渐渐便融洽起来。

待郑绍简单说了要改整版雕印为活字印刷,均十分新奇,等看了郑绍带来的那个活字的样子和印出的诗文,都大为敬服,欣喜之下,都明白今后印坊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众人的生计是绝不用发愁了。

李复给众人详细讲解了活字印刷的方法和好处,以前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有了错字难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不仅费用极大,就连储存刻好的版片都要占用很多地方,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而活字排版印刷则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大幅度提高印书效率。

众人听到这刻字的材料不单单只有木头可用,还能用澄泥烧制而成,更有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之分,都是耳目一新,心想这个新东家,懂得的实在是不少,在他手下做事,日后定大有前途。

待李复讲完,众人便坐在一起,详细探讨活字印刷的每一详细过程,和所需要制作的具体用品。

众人看李复如此相信大家,又是事必躬亲的一同研探,哪里见过这种阵势,都是积极参与,纷纷出谋划策,大有当代工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参与感。

用了整整一日时间,李复和众人定下了具体的步骤和过程。

先是木料的选用,还是和整版一样使用梨木、枣木或其它木质软硬适中、纹理较为细腻、易于刻制的木材。

制作时将木料锯成厚薄相同的木板,阴干后刨至厚度一致。

接着写韵刻字。

先按照监韵内可用字数,分为上、下、平上、去、入五声,按照各个分韵选择要用的字,校勘字样并抄写下来。

选书法好者根据活字的大小,将挑选出的字样分门别类地抄写好。

将抄写好的书样用浆糊平整地反贴在刨平的梨或枣木板上,再进行刊刻。

刊刻时每字之间预留出锯缝,以备将来锯截。

而之、乎、者、也及数目字等常用的字,各分为一个门类,并多写多刻一些备用,这样算下来,要刻制的活字总数在三万多。

然后是刻字修字。

刊刻之后,用细齿小锯沿着每个字的四周小心地锯成一个个独立的木活字,盛放在筐子等器物内。

然后用小裁刀将每个活字的5个面修理平整,修理之前先设立一个检测木活字大小的标准物,众人叫做准则,将修理好的木活字一一放在这个准则内进行测量,凡经检验符合要求的才另放在字柜或字盘中。

第四步是作盔嵌字。

将刻好的木活字按照原先的监韵分为不同门类,分装在木盘内。

每行字之间用竹片夹住,木盘摆满之后用木榍销紧。

然后将木盘放在检字的转轮上,依照监韵分作五声,在转轮上用醒目的大字标记出来以便查找。

而转轮的制造和使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这做检字用的转轮,将选用杉木、桐木或柳木等材质较轻且不易变形的木料,轮轴与底座则用橡木、檀木、枣木、棠棣等硬木制造。

转轮的直径约为七尺,轮轴高约三尺。

底座直接在大木砧上开凿出圆形的轮臼,上面安装中间开有圆孔的支架。

取硬木制成轮轴,轮轴的下端安放在大木砧的轮臼内,中间固定在支架的圆孔中,整个轮轴与轮臼可用木工旋床加工成正圆,这样不但可使轮轴与轮臼配合紧密,而且转动时平稳灵活。

好在平日能够雕版的工匠以前大多都是木匠出身,说明了用途之后,众人琢磨一阵就能大致设计出来。

转轮做成之后,在上面铺一层竹笆,竹笆上安放装木活字的木盘,木盘按板面上标记的号码依次摆好。

转轮要制两个,一个转轮上的木活字按监韵的五声排列,另一个转轮上放置如之、乎、者、也及数目字等常用的杂字。

如此检字人坐在两个转轮之间,根据要求推转左右两个转轮,便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所需要的活字。

活字版印刷完毕后,再将版中的活字重新归类到原来的声韵之内,这样无论是取字还是归字都会很方便。

除此之外,众人还想了一个办法:为了快速检出需要的字,要提前把从监韵上抄写下来的字另外抄写一册,册中每面各行各字都标有号数,与转轮上的门类相同。

捡字时,一人根据声韵喊出号数,一人从转轮的字盘内依号将字取出,放在排版刷印用的木盘内。

如遇到原字盘内没有的字,则让刻工随手刊刻添补。

原本李复并没有想到这样细致,听了众人的主意,忽然觉得这种在活字上标出数码按号捡字的方法,与现代使用的电报码或区位码的汉字编码检字方法完全一致,这种分类法数码与汉字一一对应,没有重码,比相当于现代的汉字拼音码的按韵分类检字法,速度更快,准确率也更高。

不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肃然起敬。

由此李复又想到日后需要设立的信息网络,此时没有电报电话,更没有电脑网络,只能按照最原始的方法来建立了,对,信鸽,可以使用信鸽来进行信息传递,再加上用人快马补充。

这信鸽和一些秘密的信息,完全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制作一种专门的密码,这样即使落入旁人之手,也不得而知具体的内容。

只是,信鸽是从何时开始使用的,此时有了没有,还是一个疑问。

李复走了一会儿神,再一听,已经说到排版了。

具体是用一块干燥平直的木板,根据书面的长宽,用木条围成一个方框。

就是和郑绍印制那首诗的办法一样,将捡出的字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一行行地排布,待整块版排满后,在右边放上竹或木制的界栏,用木榍榍紧,使盘内的活字成为一块整版。

为了保证印版的平整,每个活字都要修理的高低平正。

另外再事先削出许多厚薄不等的小竹片盛放在一旁,遇到版面内活字有倾斜低矮时,将小竹片衬垫在那个活字下面,就可使活字平稳,利于刷印。

以上工序都准备好之后,就可以刷印了,用特制的棕棉蘸墨,沿着界行竖直在版面上将墨刷匀,而不横刷,因为担心横刷会将活字松动。

剩下的就和以前整版雕版印刷一样了,印版刷好墨后,将印纸平铺在版面上,再用干净的刷子顺着界行刷印,待印版上的墨迹全部清晰地转印到印纸上,将印纸揭起,放在一边晾干。

如此工序全部完成。

众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心想可算完成了,小声议论起如此改进,到底能够比以前快出多少来,谁知李复却开口道:到这里并不算完。

大家都静了下来,听新东家为何有如此一说。

李复是想到了现代的流水线生产,特别是在电子器件和电脑组装生产中,流水线起到的速度和质量的保证都是空前的。

所以想要把这个办法也在此处推进,说道:以上众多工序,大家都各有其职,可是谁先谁后,先多少,后多少,都大有讲究,比如分为摆书、垫版、校对、校完发刷、归类五个主工序,摆多少版,垫多少版,然后校对多少,再印刷多少,最后归类,这个数字还要在实际印制时琢磨,定出来一个标准数字,如此上下工序流通,各个环节都不用多等时间,那才是真正的快捷。

众人听了,都觉得大有道理,想不到以前纷乱的工序,谁都没有注意过,经新东家一说,竟有如此的讲究,很是豁然开朗。

当下郑绍叫了几人,一人负责一个主要环节,开始印制时记下各自所需时间,再进行调配,最终形成固定的模式,再一直沿用下去。

李复看郑绍办起事来已经是从容不迫,干净利索,不由暗暗点头,其实大多数人都具有非凡的潜力,一旦坐到那个位子上,基本上都能胜任应有的工作,关键是有没有这个机会。

看看天色近晚,李复便请印坊所有人都去左旁一个酒楼用饭,叫了许多的酒菜,甚是丰盛,坊内众人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礼遇,尽兴之余都抱了真切的感激之情。

李复给众人劝了酒后,又对郑绍道: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在做工时使其认真谨慎,还有一个法子。

郑绍忙问道:东家快讲,是什么法子?李复笑道:你在每人的工位上贴一张纸,上面画上一串葡萄,不多不少每串三十个,和每月日子相同,先不染色。

等开始做工,若一天下来没有差错,那就涂上一个紫色,若是小错,涂一青色,要是大错,涂一红色,如此一月下来,各人做的好坏一目了然,就是他们自己每日看着也有个警醒。

每月发薪之时,依上面显示的好坏定为几个级别,有奖有罚,这叫做奖惩有度。

不仅郑绍听得呆了,一旁的李昭明也听呆了,这种先进的现代管理办法,他们何时听说过,但看越是简单的细节越有空间可挖,实在是匪夷所思。

李复笑笑,这种具体的管理办法,是计算机组装工厂生产线上使用的,也就是他所在的现在国内最大电脑集团所属工厂普遍采用的,凝结了众多先进管理办法和经验,此时用来,倒是合适。

印坊的事务定了,李复心头算是放下了一个包袱,毕竟此前自己对此时的印刷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充分利用了众人的智慧,如今能做到这一步,的确算是很不错了。

看来不论何时,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都难以形成大气候,今后还要设法尽力挖掘广大民众的潜力,毕竟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推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