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坊开工几天后,从南方购买的糖终于开始运到。
由于当时天气炎热的缘故,去南方购糖的人考虑的颇为周到,将购得的糖分成了几批运来洛阳。
元结立即组织人手将其制成白糖,当天气略为转凉的时候,如雪一般的白糖开始大规模上市了。
人们见到这样洁白的蔗糖,都是惊奇不已,很快给起了一个雪糖的美名。
没用多久工夫,洛阳城中原有的那种含有杂质、颜色褐黄的糖已不再有人问津,所有的糖市都已被雪糖所取代。
一些店铺无奈,准备将原来的糖撤下柜台的时候,正赶上元结派人上门收购,于是皆大欢喜,都将原来的糖卖给了元结,而转手购入新的雪糖。
元结一边收购,一边卖出,还要一边制糖,忙得不亦乐乎。
空闲之余,问过李复,为何不再等些时候,这些店铺见原来的糖卖不出去,肯定会着急,那时再趁机进行收购,一定能够压下不少价格,降低不少成本。
李复先是一笑,说他如今变得和商人一样,会处处算计了,然后才正色说道:如今大家做生意都不容易,为商之道,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大家都有钱赚才更好。
绝不能过于垄断,否则招惹众怒,反而得不偿失。
再说我等本意并不只是为了经商,而是要以此为跳板,跨上更高的台阶,所以更要时刻收买人心,赢得民意,若是落下一个坏名声,那对日后的大业发展绝对不利。
元结听的目瞪口呆,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到了李复这里,竟能想的如此详细,如此周全,如此的长远,真是人所不及。
怔了半晌才道:胜之深思远虑,考虑周全。
不但这生意能够做大,将来真的进入庙堂之上,亦绝不会居于人下也。
印坊的活字也基本全部制成,三万多的活字摊开来也是好大的一片,看起来密密麻麻,数不胜数,但有了音韵、字号的保证,找起字来却是快捷无比。
由于承接生意时承诺的交货时间大大少于其他印坊,所以很快招揽来了不少客户,生意远比以前老东家在时红火的多,这也让众人的干劲更足。
待第一批书籍印成交货前,李复仔细看了一遍,这一看却又看出了问题。
因为一些字迹印的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缺划少字的现象,这让他很是不满,立即找到了郑绍,问是怎么回事。
郑绍看了,解释说历来这印制书籍都有此事,缺字少划的事情都不在少数,哪家印坊都有,这是不可避免的。
归根到底,这是墨水的问题,再怎么小心,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的墨刷的都十分均匀,版上必然有墨没沾到的地方。
说起来,这书的印制质量,算是上好的了,那客户已经看过样书,已是十分满意了。
李复听了,却不接受这个解释,因为现代铅印的书籍字体更小,每页字数也更多,刷的油墨却为何能够均匀,几乎没有缺漏的现象发生。
他仔细想了又想,依然想不通是哪里出了问题。
郑绍见他听了之后沉默不语,不由心中忐忑,知道李复素来要求严格,这刚让自己负责印坊的工作,就找出了毛病,虽然对于此时的印坊来说,这并不算是什么问题,毕竟是大家都无法解决的事情,但李复一不说话,他便感觉到无形的压力。
李复默想了好久,郑绍也在一旁呆着,不敢开口。
忽然李复道:究竟是油墨不好,还是上油墨的时候有不妥,甚至是纸张问题,一定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郑绍愣了下,小心翼翼的问道:如今印坊用的都是普通的墨,也有要求高的,偶尔用些松墨,还没有听说什么油墨?李复一怔,立即明白了问题所在,不由笑道:我说问题出在何处,原来竟是出在这‘油’字上!见郑绍还有些不明所以,便说道:这墨上的是否均匀,和墨本身有关,若是墨不粘版,那再小心谨慎,还是不能避免缺字少划、墨迹不清的情况。
郑绍点头道:东家说的是,但我们已经用的是市上的好墨了,可还是如此啊。
李复想了想道:我问你,若是用松墨,是否要比普通的墨印出的质量要好一些?郑绍答道:这倒是,松墨印出来字迹是更清楚一些,但好的有限,成本却高了不少。
李复笑道:这就对了,那你可知为何松墨印出的效果会好一些?郑绍摇头说不知,李复道:这是因为松墨是由松木制成,而松木本身就含有一些油。
郑绍见又说到油,也不由开始关注这个字,又听李复问道:印坊一般是用什么研墨?郑绍奇道:自然是用清水了。
李复点头道:这便是了,用清水研出的墨,不见得易粘印版的,以后要用油墨。
郑绍也有些清楚了,说道:若是墨容易上版,那就会好得多。
但哪里有卖油墨的呢?刚说完便悟道:明白了,用油研墨,便是油墨了。
我这就去试!李复本来听他问哪里有油墨,自己还在想,这油墨是怎么做出来的,现代的油墨一定有不少化学成分,此时又怎能制造呢。
还没有想完,就听郑绍已经想出了法子,虽然不知道用油研墨到底成不成,但此时还真的只有这种办法可以用。
看着郑绍兴冲冲的出去,李复心中一阵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决不在现代人之下,他们缺少的只是这千年来的知识积累,若是自己能够给他们补上这一课,不知道他们能够发挥到什么样的程度。
看来确实有必要将现代的科学知识撰写成书,教给民众。
如今这活字印刷已基本改进成了,写些新书发行天下,倒不是一件难事,只是一时没有那许多的空闲,无法立即动手了。
经过郑绍等人的试验,用了许多油来配墨,最终选择了菜油。
油菜此时已是大量种植,所以菜油价格很是便宜,而且菜油没有什么气味,研了墨也无味,印书倒正适合。
待他们用菜油研墨而成的所谓油墨重新印制成书后,那客户看了,竟然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为何这家印坊,在他交稿后数天便能印成书样,而且这后来的书样字迹清晰的犹如抄写,也没有了缺字少划的现象,若不是有些字体还能隐约看出翻印的痕迹,相同的字体也全部相同,他都几乎怀疑这家印坊是雇人抄写而成的书样。
等确认是印制无误,这客户当即要求加印三倍的数量,又把他其它所有的印活都交给了郑绍,还拿了样书四处宣扬,说这印坊技艺高超,堪称一绝,而他印成的书则更有了看头。
待这批书籍全部上市,在人们的关注下,很快销售一空。
买了书的人,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在看书上的内容,而是在研究这书为何印的如此清晰。
有了这么一个开门红,印坊的名声大振,生意如潮水一般涌来,哪个印书的不愿将自己的书印成质量上乘的佳品,以便更好的销售呢。
而印坊的所有人,对李复的佩服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已经有人私下里和酒坊一样,称李复为神灵转世,仙人下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