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七章:长安之行(下)02

第七章:长安之行(下)02

2025-03-31 05:19:00

进得城中,天色已晚,一行人赶紧找了地方住下,李复则急着沐浴更衣,这一路之上一直没有好好洗澡,早就受不了了。

李彭也是如此,好在店中设施服务齐全,不大会便已备好一切。

李复正要前去,李彭却叫住他,递给他一身新衣,道:二哥不带换洗衣服,难道一会儿还穿这件不成?李复一拍脑袋,笑道:我只想赶紧洗个澡,倒是忘了换衣服这事了,难为彭弟想的这么周到。

说着接过衣服,谢了一声赶紧就走。

泡在温热的水中,李复只觉得这些天一直紧张的肌肉慢慢松弛下来,浑身的疲惫都似乎离去了。

想想这九天的行路,还是打了一个冷战,这一天不到百里的路程,已经让自己如此受不了,那些一日两百里甚至三百里的要怎么过啊。

崔国辅左迁竟陵,不就是日行三百里以上吗,若不是李憕赠他宝马,恐怕不死也要少半条命了。

忽然又想起四年之后的此时,肃宗,也就是现在的太子李亨,与玄宗李隆基逃出长安,在马嵬坡分离之后,往朔方逃跑的时候,可是一夜急奔三百里的,这种速度,估计要是自己得累得吐血了吧。

李复重新回到客房时,李彭已经洗好在等他了,看看李复整个人神清气爽的样子,笑道:二哥像是和路上换了个人。

李复一笑,道:要是再走一趟这么远的路,恐怕我就该交代了!接下来几日,两人走了不少地方,察看合适的宅院,李复对长安城的概貌也有了粗略的了解。

整个长安城,皇宫、百官衙署、住宅、市集都分区设立,布局匀称整齐,街道宽广,两侧均设有排水沟,植有槐树、榆树、桐树等,还有不少果树。

此时已是初秋,不少果树之上挂满了果实,很是诱人,特别是柿子树,叶子将要落尽,而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悬满枝头,更别有一番趣味。

长安的街道,即使是李复这个现代人用现代的角度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贯通南北的十一条街道,都有近一百五十米的宽度;贯通东西的十四条街道,则有一条宽一百五十米,三条宽约九十米,十条宽七十米。

近现代的都市,街道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摩天大楼,令人有一种在钢筋水泥谷底的感觉,然而此时的长安,却只使人感觉到恢宏和大气。

毕竟这种广大都城的设计,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必要,而是本着一种理想,即帝者都天下的观念。

长安是帝京,怀拥天下,唯我独尊,从容吞吐八百里秦川的气势,因此长安充满着这种魄力,这也是有唐一代开放文化的体现。

两人最终选中了延康坊的一处规模一般的宅子做为住所。

这延康坊西北便是西市,坊西有永安渠流过,名传千古的画家阎立本之宅以前便是在此间,坊内有西明寺和净法寺两座寺院。

西明寺原为隋权臣杨素宅,占延康坊四分之一面积,入唐以后为太宗爱子魏王李泰宅,后来高宗立为寺,有房屋四千余间,分为十院,规模庞大。

延康坊的北面是光德坊,京兆府衙即在其内,而西南是长寿坊,长安县衙位于其中。

距离北面的皇城也很近,由住处到皇城的含光门仅仅四五里地而已。

除此之外,李复又在城最南面的通济坊购下了不小的地方,以便将来建立工坊所用。

这通济坊紧邻长安东南城门启夏门,将来出入城中很是方便。

东面过了曲池坊就是风景胜地曲江与芙蓉池,北面不远则是大慈恩寺所在的晋昌坊。

由于城南人烟稀少,数倍于延康坊的地方,价钱竟然还没有延康坊的贵,这倒是李复未曾预料的。

有了住处,李复立即给元结写信,要第一批工匠前来。

来前他们都已安排好,元结和李昭明在各工坊中找出技艺熟练,有带班能力,而且愿意前往长安的匠人,待李复在京城一落脚,便要他们迅速前往,到了长安之后,再招些本地的匠人,由他们带领,尽快建成各工坊,并开始生产。

而李彭也已能独当一面,与李复一起收购了几间印坊和酒坊,并前后跑着安排众人做各种准备,忙得不亦乐乎。

待太白酒坊的招牌还没有完全挂出,风声已经传遍了长安城中的大小酒坊和酒楼,不少精明的老板都迅速来拜见李复,请其照顾生意,毕竟此时太白烧酒的牌子已经名满京城,虽有人从洛阳购入运来,但那是杯水车薪而已,远远赶不上市集的需求。

一时间李复竟然整日忙于应酬,不由大为叫苦,但不见众人还不行,只得暂时忍耐,知道只有等酒坊正式开张,有酒可供了才能缓解这种局面。

即便如此,李复在闲暇之时,还没有忘了嘱咐李彭,要他去崔国辅家中探视,顺便问下杜甫的下落。

在李复的记忆之中,杜甫此时已是穷困潦倒,旅食京华,寄人篱下,贫病交加,含垢忍辱,正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复真的不忍心任凭这位人世间最伟大的诗人遭受此难。

李彭记得此事,便找了个空,赶往崔府。

回来之后,告知李复,崔府中人已多日未见到杜甫了,只知道他住在城外以南一个叫杜曲的地方,临近南山,具体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李彭无奈,只得交待他们若是遇见杜甫,不管何时,都要立即去通知他。

李复听了,叹口气,这么一位盛世的大诗人,竟贫穷至此,连在长安城中居住的资格都难以享有,这真是对盛世大唐的一个绝大讽刺。

接下来没有几天,从洛阳来的众工匠都已到了,李复又一次忙碌起来,酒坊和印坊的整建事务繁杂,好在酒坊有一位老师傅前来,印坊也是郑绍带头,倒是省去了李复不少工夫。

待诸事有了头绪,渐渐安定下来,并准备开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仲秋。

这一日李复正在与郑绍对各道工序的所需时间,忽见李彭急急走进,道:二哥,适才崔府来人说,见到杜待制和几个人去了大慈恩寺。

李复一跃而起,道:他们去大慈恩寺登塔赋诗,快,我们快走!说着不顾一头雾水,愣在那里的郑绍,扯上李彭便直奔大慈恩寺。

路上李彭问道:二哥怎知他们是去登塔赋诗呢?李复稍怔了一下,道:大慈恩寺为游乐胜地,来到长安的诗人墨客,大都要登塔题诗。

杜待制善于诗作,他既与友人去了那里,定也会登塔赋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