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八章:诗圣杜甫(下)02

第八章:诗圣杜甫(下)02

2025-03-31 05:19:00

这天夜里,李复刚刚回房正要歇息,却听有人叩门,打开一看,竟是杜甫。

李复忙请他进内,一边让座,一边问道:这么晚,子美兄可是有事吗?杜甫落座,叹道:今日席间说起天下之事,心中积愤难平,所以睡不着,想来和胜之说说话,打扰胜之休息。

李复忙道:子美兄哪里话,我一人也睡不着,正想找些事做呢。

杜甫点点头,瘦长的身躯在屋内烛火的照射下,在墙上投出长长的影子。

李复望着他,虽然这一段时间以来,杜甫的精神大有好转,但这瘦弱的身体和花白的头发,无不说明此人曾经受过多大的苦难。

杜甫坐了好大一会,才说道:吾之先祖,多为官要,而先祖杜讳预,更是博学多通,明于治废之道,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

而破吴之战,皆如预策,民间皆歌‘以计代战一当万’,实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

李复点点头,忽然听杜甫说起家世,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自己也插不进嘴,只有静静听着。

杜甫似乎也无意让他说什么,自己继续说道:吾之祖父,更是以诗冠古,所以我时常说‘诗是吾家事’,我自小习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风凰’,皆是得先祖之影响。

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与崔融、李峤、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他的五律格律谨严,清新雄健,是唐代五律的奠基者。

他很以文学自负,曾扬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因恃才謇傲,甚为时辈所嫉。

对这位祖父,杜甫是很崇敬的。

杜甫接着道:年轻之时,我两次漫游,一次落第,虽有不顺,但皆一笑置之,后遇太白,相知同游。

但我无时无刻不存着‘立功立言’之心,盼着‘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谁知在长安呆了这许多年,竟是一无所获,眼见鬓发已白,却丝毫不得门路。

而眼见民众之苦,愈来愈重,而无人为之疾呼,心情之沉痛,难以言述。

说着,眼角似乎有些微光闪动。

李复这才明白,杜甫实在感慨他这些年的不得遇,觉得自己致君尧舜的抱负无法实现,重振家声的希望也成了泡影。

而这些年自己体会到的、见到的民众的苦难,却又看不到一丝希望,使他心中充满苦痛。

这种痛苦,即是对自己的命运而悲哀,也是对和自己一样困苦民众的悲怜。

李复虽然早知杜甫深怀忧国忧民之心,对民众情深意切,所以后来梁启超称之为情圣,此时亲身感受,却依然不得不为之感动。

思虑良久,李复才说道:子美兄一番为国为民之心,胜之能体会得。

不过并不是只有为官为仕,才能为民众做事的。

杜甫听了,颇有些吃惊,直直的望着李复,等他继续说来。

李复道:其实做哪一个行当都是可以给民众带来好处的。

就比如说我眼下开设工坊,做的这生意,一则做出民众需要的东西,做的越多,越普及后价格就更便宜,就有更多百姓用的起,他们就能生活的更好。

而我雇用的工匠,更是能够凭借劳动所得,获取相当的工钱,有能力养家糊口,我的生意越大,雇的人越多,受益的工匠也就越多,所以这些一样可以给民众改善生活,带来益处。

杜甫怔了一会,道:胜之所说我虽前所未闻,但却是实事,着实没错。

想了想又道:可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像胜之这样做生意的,更难有几个做生意能做的如此之好的。

比如我就绝对不行。

李复笑道:我只不过打个比方,哪里能让天下人都来做生意呢。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此能,农者种其田,为国为民产出粮食,也能养活自己,也是对民众做事。

甚至各处的酒楼食肆,一面为民众提供酒宴饭食,一面自己赚钱,还雇养伙计,也算为国出得一份力。

只不过有些人在做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话说回来,只要心中存有国家民众,并为此去一直努力,做任何一行都能为国出力,为民造福。

杜甫默默的念着李复最后一句话,道:胜之说的实在是好,从前我竟从未想过这些。

但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李复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眼下杜甫的诗集即将印出,给了他这笔报酬之后,他又去何处拿到下一笔呢。

究竟用什么办法能够真正的拉他一把,让他脱离这苦难的生活呢。

忽然间想到自己来洛阳前的决定,那时考虑过编制新的科学书籍,将现代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民众,让大家一起来改造这个时代。

但当时自己一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编写不出适合此时语言和表达完善的版本,要是做,必须找来才学俱佳的人一起来做。

此际,最佳的人选不正在眼前吗?以杜甫的文学造诣,说句实话,恐怕他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翘楚,特别是在诗律方面,绝对是无人能比,即使是号称诗仙的李白在这方面也不如他,李白擅长的是自己那种自由的诗体,若是七律,就有了差距。

杜甫欠缺的,就是一个好的机遇,他只是没有机会出名而已。

而且,著书这件事,已不能再耽搁了,如今离兵乱只有三年时间,如此时不做,今后将更没有机会去做,时间一旦消逝,加上战乱,至少就要荒废五年以上的时间,而五年的宝贵时间,足以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熟悉新科学的学子来,那将对战乱之后的重建起到多大作用,李复自己都无法估计。

而且历史上安史之乱只限于北方,南方几乎未被涉及,即使战乱发生,南方的一些学子也有条件来学习这些现代的科学知识。

想到此处,李复试探的问道:子美兄诗集出来以后,可有什么打算?杜甫苦笑道:此际我还能有什么打算,眼下也无处可去,恐怕还只有暂居京城,与过去一样,寻找些机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