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手拿横刀,呼吸竟有些急促,自己平生以来都没有拿过这么大的刀砍过东西,眼盯着那摞铜钱,一刀劈下去,只听当一声,却是砍在了石阶上,磕出几点火花来。
身后众人不由笑了几声,李复也不好意思的笑笑,看石阶上竟崩了一道白沟,赶紧再看刀刃,却是一丝无损。
摈住呼吸,再砍下一刀,这次才听到一声金属相交的脆击声,再看这一摞十枚铜钱早已毫不费力的分为两半,难得的是分成的两摞还是叠的好好的,几乎没有碰乱。
元结解释道:据赵老四说,这刀锋利无比,砍这十枚铜钱算是小菜一碟,还大有后力,若不然铜钱早已四散纷飞,正是切铁如泥的宝刀,才能切成两摞而不散。
李复仔细把玩着手中的刀,满面赞许之色,几人也纷纷称赞此刀锋利非凡。
等众人又回到屋中,元结却拉着李复进了内室,小声道:此刀已可熟练打制,过几天赵老四他们便也会来到。
但依我之见,此事不宜大张旗鼓,否则容易滋生是非。
李复略点下头,先问道:这一把刀打制下来要多久?元结道:工艺已无问题,冶炼工坊各人均已能打制出来如此利器,只是打磨所需时较长,一人打一把刀约要五六日工夫。
李复暗暗计算,五六天能够打制出来这样锋利的一把刀,应该算是很快。
若照此速度,一人一年能打造五六十把,若召集百名工匠,一年便可得五六千把,这个数字已很惊人。
可问题是,虽然横刀允许私人打造,但若打造如此之多的兵器,恐怕会有人另作他想,若是被扣上一顶谋反的帽子――唐律之中谋反可是十恶之首,不在大赦之列的――那就万死不复了,这也是元结提醒小心谨慎的原因。
不由思来想去,一时难以拿定主意。
最终还是说道:次山,此事确实非同小可,容我仔细想想。
元结望着李复,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话,转身出去。
片刻后,外间正在说笑的李彭等人都离去,屋子内安静下来,李复知道,这是元结担心众人打扰自己,都出去说话了。
自己要怎么做?李复一个人独自站立一会,又坐在旁边的一把椅子上,苦苦的思索,虽然说三年后战乱就要发生,可是到现在自己还是没有什么明确的办法来应付,更别说阻挡和避免了。
虽然自己设法改造了冶炼诸事,如今这宝刀利器也已经做出,但若是打的多了,外面知道,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流言,谋反之类的话语也很可能出现;若是按照以前见过的那位贵公子李仁言的安排,报于朝廷知道,虽可以大规模打造,最终还是要一律上交武库,再分配到各处军士手中,甚至有可能流入安禄山之手,那自己的一番辛苦竟是白费不说,反而可能成了助纣为虐之举。
即使到不了安禄山手中,只在朝廷军中掌握,宝刀也只是战时胜利的一个因素,若是军心涣散,军士不行,有再好的利器也是无用。
而先从生意入手,积累资源,后又改进印刷,还有如今在做的著书等事,李复其实真的是用心良苦。
因为这些事,若是此时不做,今后将更没有机会去做,时间一旦消逝,加上战乱,至少就要荒废五年以上的时间,而五年的宝贵时间,足以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熟悉新科学的学子来,那将对战乱之后的重建起到多大作用,李复自己都无法估计。
况且历史上安史之乱只限于北方,南方几乎未被涉及,只要自己这新学诸书传到各处,即使战乱爆发,那至少南方的学子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这现代的科学知识。
李复之所以对印刷投入如此大的力气,使其全面改造成功,除了印制新学书籍之外,他也想开办私学和发行报纸。
私学的设立,一是普及新学的教育,二是能够挑选出一批拔尖的人才,今后能够带领各个学科迅速发展,真正提升大唐的科技水平。
李复并未仅仅着目于抑制未来的战乱,他更多的,还是考虑到整个大唐,或者说整个华夏的未来发展。
而报纸的发行,主要用意在于信息的畅通,此时的一大问题就是信息的闭塞,想起历史上肃宗在灵武即位很久,天下竟还不知道有了新皇帝,新朝廷。
后来还是颜真卿听说之后用蜡丸藏表,派人到灵武拜见,肃宗授他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发给赦书,颜真卿又颁下诸郡,再遍传河南、江淮,天下才知道肃宗即位,大唐才渐渐有了稳定之心。
可是上面这诸事做起来并不算极难,最难的还是应付三年后的叛乱之事。
要应对未来的叛乱,首先要有自己的资本,否则赤手空拳和虎狼之师争斗,只是个笑话而已,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任何时代都是力量强大的人说了算。
要拥有自己的势力,那么要首先有钱,再有资源,然后建立并扩充归属自己的军事队伍,**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绝对的真理,自己虽说不是要****大唐王朝,可是要和安禄山史思明之流相抗争,没有这些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转念一想,又回到了一条老路,私自蓄兵可是十恶首罪,就连数次再造大唐的名将郭子仪,也都是每次战后回到京城便解散亲兵,宅院大开,任凭各人随意进出,他的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坦坦荡荡,毫无藏掖,绝无异志。
一代名将况且如此,自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大规模打造兵器,组织军队,那岂不是找死吗?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吗?想不出如何建立自己军队的办法,李复只好暂退一步,还是先从工商做起,积攒丰厚的资本之后,再做详细打算。
如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也都带来了大笔的利润,若再加上棉纺织的改造和生产,再多搞些日用消耗品,不但能改善一些民众生活境况,赢得不少人心,更重要的是,还能起到大规模促进商业流通的作用,如能促进南北两地的交流,使商业发展壮大,逐渐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那一旦开战,商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到民众的生活,那才会使更多民众自发起来协助朝廷对抗叛军。
历史上曾有观点认为,由于南北两地的经济流通不足,南方收了税,尽量变换成消耗品和奢侈品送往京城,北方的经济也未向南方渗透,并无适量的交流,安史之乱爆发后,对整体商业和广大民众无法造成切身之影响,特别是南方,连叛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经济也一同往日,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使民众挺身而起,为国而战呢?李复脑中忽然一亮,发展经济也需要大量的人,只要有人,稍加改编,怎会得不到一支自己的队伍呢!一旦想通了这层关节,李复心情大畅,直想纵声高唱,看来自己这一段日子以来被诸事牵绊,一直没有花费相当的时间来思考,实在是一个大错。
不过想想从前,自己也都是晕晕糊糊忙活一段时间后,忽然有个时间清醒一下,才又提升了一层能力和认识,也许人都需要这个过程的吧。
不过只是天天乱想也不见得有效,还要做一阵具体的事情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进阶。
李复脸上露出笑容,兴奋的一拳击在身边的桌子上,关键的一点既通,处处皆通,李复的心中已经有了不少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