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唐·复兴全集 > 第二章:端午风波(中)

第二章:端午风波(中)

2025-03-31 05:19:00

李彭道:我以前读书也有疑问,都说屈原是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因绝望而投水自尽的。

但是,他在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那就是说此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九年后,国都沦陷之年未自尽的话,那九年后更不会自尽了。

李复道:不错,屈原在写完这篇《哀郢》后,可能又活了几年呢,这样算,他至少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高寿了。

李彭叹道:屈原人品高洁,举止不俗,忠君爱国,文才卓著,算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名有姓的大诗人,离骚诗体,广为流传,影响至今。

若是高寿而终,才不枉了一生。

李复点头笑道:屈原之所以能够首创离骚体文学作品,一是因为他同时熟悉巴族和楚族的文化,能够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

二是屈原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有条件读到楚国的文献,这些文献可能包括周室典籍《山海经》等,使他开阔了眼界,后来他在任职三闾大夫时,积极参与撰写祭神的歌词,最终创作出离骚诗体的新体文学。

所以说,多看些书籍是决没有坏处的,也只有多学多读,才能够有所收获,再进一步突破,成为饱学之士、直至一代宗师……李彭眼中流露出一种向往,喃喃道:周室典籍,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屈原引用《山海经》的内容确实极多……说着忽然站起,离开书案,向李复深深鞠了一躬,道:李兄才识过人,小弟深为佩服,日后还请李兄多多教我。

李复忙站起,一把扶住他,笑道:弟不必如此,我也是乱说而已,实在受不得如此大礼。

李彭正色道:李兄说的这些,都合情合理,发古人未发之论,令小弟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怎能说是乱说呢?李复见他如此认真,只好笑了一笑,不再反驳。

李彭道:平日里我一个人读书真的很是烦闷,遇到疑惑难题找人谈论都很难,如今李兄和我一起读书,以兄的博学多闻,弟定要受益匪浅了!李复笑道:弟切勿如此,你我共同交流便是。

李彭恭恭敬敬请李复坐下,亲去倒了杯茶,递给李复,才说道:李兄请。

弟还有许多存在心中许久的疑惑,想请李兄解之。

李复倒是没有推让,大大方方的接过茶水,道:弟尽管说来,兄知无不言。

李彭几次张口欲言,又没说出来,思虑再三,才开口道:别的事情,我还能问起父亲,请他指明,但弟心中最大的疑惑,是关于当今天下之事,一说起来便牵涉到皇上和多位重臣,所以我一直憋在肚里,连父亲也不敢问。

李复心中一动,自己正要找机会探知当今天下发生之事,是否和历史上记载的一样,这李彭所问岂不是正合自己的心意?所以便望着李彭,微微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李彭看他神情,是愿意和自己探讨这些问题的,心中一喜,接着道:当年屈原一早看出秦国有灭楚之心,所以一再主张抗秦,但楚怀王不听不信,加上别的大臣反对和馋陷,导致被疏远和降官,后来楚怀王被骗入秦,扣押至死,顷襄王立,屈原又被放逐江南。

这也是造就屈原抱石沉江自尽的传说之因,世人都看作一大悲壮惨事,所以才一直以端午纪念其人。

李复道:不错,民众对屈原之心都是敬佩有加,可怜可叹啊。

李彭道:楚王等的悲剧在于不听从正确的劝告,自高自大;屈原的悲剧在于得不到国君的信任和朝中的支持,结果造成楚国被强秦所灭的大悲剧。

亲奸佞,远贤臣,好大喜功,必将导致失治,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层出不穷,按说当今世人应该清楚明白才是,为何现在皇上…皇上似乎也走上了这一条路?当今皇上在位已近四十年,如今…远不再是前些年的样子。

初时尚知革弊图治,但随着经济富足,天下安定,骄侈日甚,疏于理政,又追求声色享乐,宠爱杨贵妃,一味信任李林甫与杨国忠等臣子,以致朝政日非。

李复道:你是说当今皇上即任既久,国内承平,天下晏安,便判若两人,不但纵**酒,宠幸后宫,并且花费无度,奢侈成风,任意赏赐,对外戚恩宠备致,对大臣过于豪绰。

生活既如此奢侈豪华,就会渐渐造成入不敷支,于是冀望于臣下进献,一时有进献者俱得高官,而地方上就会设法千方百计搜刮百姓,最终闹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多年基业,就此没落。

历朝历代败落皆多为此因,你就是担心这些吗。

李彭道:正是,我相信朝中能看出此事的决不在少数,但却几乎无人进谏,少数几人只要稍有微言,便立遭大祸,不是贬谛出京,就是满门获罪,真的应了李林甫所说,人人只作立仗马,规规矩矩站着不开口乱叫就有上等食料,若是随意嘶鸣,便立被贬黜。

皇上言行,无人规谏,天下岂不是将走向灾难!李复心中明白,其实李彭这番话,完全是有感而发,他的父亲李憕,就是一再被贬和冷落。

这段时间他已大致了解了李憕家里的情况,以及李憕的做官经历。

李憕年轻时素有名气,之前的名相张说对他一直非常看重,当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就请他常在其幕下。

之后张说入朝为相,又任李憕为长安尉,张说还曾经想把妹婿阴行真的女儿嫁给他,但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才没有办成。

自张说罢相之后,李憕三迁给事中。

虽然力于治,有任事称,明簿最,但由于失李林甫意,被出为河南少尹。

后来又迁广陵长史,当地民众为他立祠赛祝,岁时不绝,被封酒泉县侯。

连徙襄阳、河东,并兼采访处置使,最终入为京兆尹,却又被杨国忠所恶,改光禄卿、出东京留守,才驻守洛阳至此。

李彭眼见父亲屡遭奸佞所害,多次贬谛出京,倍受冷落,颇有些类似屈原,有才有识却不能在朝得以重用,所以深感不满,这才趁着说起屈原的事情发起牢骚,这种事情自然也是不便与他的父亲所说,平日只能憋在他自己的心里了。

李复叹口气道:这种事情,以目前来看,还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这是因为,天子高高在上,没有人、也没有有效的办法来制约他,仅仅靠着几个谏官是远远不够的,皇上愿意听时,可能还有一些效果,若是根本听不进去,那就一点办法也没有。

皇上若是任命了贤良的大臣,自然对臣民百姓是一件好事,若是宠信奸臣佞贼,那就会造成朝政大乱,天下不安。

李彭犹有些不甘心,道: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吗?让皇上明了得失,远离佞臣。

李复道:也许以后有办法,但现在是做不到的,其实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明了得失,在平日交往之中远离小人,说起来容易,但每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都恐怕不那么容易。

这是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欲求和期望,都想按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做事情,而不是按照事情的正确与否来衡量做事的标准;对于小人,他们更善于阿于奉承,说些好话,而这些好话是人人都愿意听的,真正的君子更善于规劝,对你提的意见恐怕就不那么顺耳,如此分别,人们就不由己的更亲近小人,这是人之常情,就是如圣人之身,也是一样的。

不过圣人、君子会注意时时的自省和自察,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而常人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思想,他们更多依靠的是律法和道德的约束。

但高高在上、难受约束的皇上,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而且皇上拥有至高的权力,更容易成为民众的焦点,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万众的瞩目,有一些得失就比常人更明显。

不过皇上要是明白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道理,真正做到时时自省其身,加上臣子正确的谏闻,诸事按照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做,那就会政清治明,天下升平了。

李彭听的嘴微微张着,都不知道合上了,良久才道:李兄此说,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其实每一个人都面临着种种选择,都有做好做坏的可能,我以前只是盯着别人的得失,却从来没有从自己出发思考过问题,实在惭愧!李复笑道:这都是人之常情嘛。

当今皇上在位时间久了,觉得前些年治理得力,如今天下太平,民间富足,自己有些骄傲是正常的,而且皇上年纪大了,精力必不如从前,不可能诸事皆理,只能分出来给臣子处理,这时一些佞臣趁此而入,也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你此时还年轻,不是一直盯着朝政得失的时候,特别是要注意,最好不要随意议论朝政和皇上,以免给人口实,引起是非。

既然你刚才已经明白,诸事明理应该从自身做起,那就以后更应该注意,多学习多思考,先使自己成为一位谦谦君子,日后才能担以大任。

好一个谦谦君子,日后才能担以大任!门外忽然传来一个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