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圣人对雯藏的兴趣一直不减,他满心希望雯藏能经常在面前出现,这样就跟尧冠天天玩在一起。
雯藏到他家住下之后,有一段时间尧冠也很有新鲜感,有事没事围着转,转着看,过了一段时间新鲜感没有了,就又想起圣人来。
尧冠想圣人主要是想听圣人讲故事,他不清楚为什么圣人的肚子里有那么多花样繁多、千奇百怪的故事,为此简直着了迷,恨不得剖开圣人的肚子把所有的故事都搬进自己的肚子里面。
但是仅他一个听众圣人有时觉得太浪费,给尧冠提出一个条件:多拽几个人来一块听。
对于圣人而言,他们喜欢听自己讲故事,绝对是一件一本万利的美事,来听他讲故事的人多了,就会捎带着送给他一些好吃的如时令鲜果呀、海螺肉呀、草莓糖呀、伊拉克枣呀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家里也不是没有,奶奶那间房里就经常可以见到这些好吃的东西,亲戚们过来总要给奶奶送好多东西,奶奶通常会转而赏给他。
从小伙们手中,接受他们心甘情愿送给自己的美味,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而且,尧冠还会经常把雯藏的行踪无意中透露出来,圣人自然就不再矜持,随心所欲地讲一些故事。
圣人说:很久以前,黑阳山上曾经有多得数不清的老虎,咬伤大人,吃掉小孩子,鸡犬不宁。
大家一听便紧张起来。
圣人说:今天我要讲一个越石父与老虎的故事。
尧冠说:越石父是个什么东西呀?圣人说:一个人,一个伏虎英雄。
尧松说:对,是一个伏虎英雄。
尧冠说:伏虎英雄不是武松么?圣人说:武松晚了去了,越石父可是要早得远呢。
尧松说:圣人说得对,武松差不多就是越石父的重孙子。
圣人就讲了他看到的一些景象:越石父是春秋时人,出身寒微,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在他的印象里,没有什么比饥饿的时候吃上一顿饱饭、寒冷的季节穿上一件棉衣更幸福的事情了。
这种渴望,对邻居家同龄的孩子来说基本不能算是一个问题,但对他而言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记忆。
父亲是个猎人,却在越石父幼年之时死于虎狼之口。
剩下越石父年迈的祖父、越石父的母亲和越石父三口人,而由于祖父年迈且多病,全家的生计只有靠母亲白天上山打柴草、夜晚辛勤纺织来勉强维持。
因此越石父无忧的童年尚未开始便匆匆结束了。
虽然他只有七八岁,他必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人那样帮助苦难的母亲支撑这个家。
这一年,当越石父真正长到18岁时,大约是六月里的一天,越石父正在外面为人帮佣,突然间感到一阵晕眩,随之重重摔倒在地,当场昏死过去。
醒来时第一句话就是:‘母亲怎的不要儿啦!’说罢哇哇号啕起来。
东家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
越石父说:‘家母遭遇不幸,容我回去一趟。
’东家正在狐疑之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越石父的母亲果然被老虎咬伤了。
越石父赶忙跑回家,现母亲已经气息奄奄。
原来母亲在山上打柴时遭遇了一匹硕大的老虎,惶恐之中,从山崖上坠入深谷,流了许多血。
母亲去世之后不久,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自缢而死。
从此,家里只剩下越石父一个人了。
越石父的家乡地处远山,常年虎患不断。
村庄里死于虎口者,累计不下数十人。
据说周围的山村也是如此。
越石父的父亲为虎所害,自是无疑;他的母亲虽然不曾直接为老虎所伤,但肯定与老虎脱不了干系;还有他的祖父之死,同样应该归咎于老虎。
由于此地虎患经年,只要受害人家到县上报告虎患,县官便会在这年冬季组织四邻的百姓围山打虎,已成定制。
时间通常是在最后一茬庄稼收获完毕,方法通常是令百姓坚壁清野,处处设槛穽捕虎。
乡亲们满以为越石父一定会为亲寻仇,上山打虎。
所以当越石父先后料理完毕母亲和祖父的丧事之后,大家起先都劝他不要急于上山,一来他没有对付恶虎的经验,若仅凭一腔热血,莽撞上山,恐怕凶多吉少;二来他一个人势单力薄,不如等到冬季来临之时,配合县官的号令参与猎虎大战。
不料越石父却说:‘请各位父老放心,我不但自己不会去打虎,还要与山上的老虎交朋友。
’乡亲们听了这话大吃一惊,很快反应过来,都以为越石父疯了。
越石父看出了众乡亲的意思,又说:‘各位父老放心,我是清醒得很。
我要我们这个地方此后再也没有虎患。
’越石父当即扛起铺盖上了山。
一天过去了,越石父没有回来,乡亲们以为越石父肯定在一个老虎够不着的地方藏起来了;两天过去了,越石父还没有回来,人们断定越石父藏身的地方很严密;半个月过去了,越石父依然没有回来,人们相信他差不多已经遇害了;一个月过去了,人们开始商量如何进山找回越石父的遗骸,准备将他安葬在他家的祖坟里。
当人们叹息着爬上山的时候,他们几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越石父居然跟一群老虎一起抢一只被老虎咬死的羚羊!回到村里,越石父对大家说:‘我们这里虎患多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对老虎的伤害太多,我们挤占了它们的地盘,它们自然会报复我们。
而山中之有猛兽,犹天下百姓庭院之有鸡豚也。
只要取消猎虎制度,除去槛穽,与老虎保持距离,让老虎也有一个安生之所,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
’此后,果然无复虎患……故事讲完了,大伙儿仍意犹未尽。
圣人讲起故事来喜欢讲讲停停,间或比划手势,很是抓人,因为他说有时候、有的景象他看得并不是很清晰,他需要停下来再仔细看一眼才行。
对于他的讲述,伙伴儿们虽然并不怎么懂,但是黑阳山上有老虎并且曾经吃掉了若干祖宗辈的人,还是很刺激、很新鲜。
人们总是对那些很刺激、很新鲜的事情感兴趣。
关键是这些景象如何只是圣人能够看见,只能进入圣人的肚子里面去,这是很叫人羡慕的能耐,于是看圣人的眼神中就都蓄满了崇拜之情。
尧松带了十几只蒸螃蟹,裹在一只塑料袋里,解开的时候香气四溢。
尧冠说:哎,我雯藏姐姐最喜吃螃蟹了,可惜呀,要是她在这儿也分给她一只。
圣人问:你雯藏姐姐现在哪儿?尧冠说:在三角湾边边上的那块玉米田里捉虫子呢。
圣人提议立刻赶过去,他说:我们不如到那里去吃螃蟹,吃完了螃蟹还有甜玉米秸吃。
于是一伙人就到了三角湾边边的玉米田。
所谓捉虫子,就是在玉米棒子上、玉米秸上找到虫子眼儿,然后用药糊死。
雯藏自然也干不来,又怕又恶心,有的虫子眼儿很大很深,能够看到里面白绒绒的虫子在蠕动,雯藏见了浑身麻,根本谈不上下手干了。
尧冠家里人也不计较,就让她穿梭在田里找嫩些的玉米棒子,掰下来回去煮了吃。
她沿着地垅一株一株地找,玉米叶子在她的胳膊上划出道道清晰的伤痕,被汗水一湿钻心疼。
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不可能一天到晚什么活儿都不干,只能硬着头皮找下去。
圣人他们出现的时候她正准备休息一下,见到新鲜螃蟹马上来了食欲,一口气吃了三只。
尧松看她吃得欢实,自觉脸上也有光彩,就把自己准备吃的一只也献了出来,这样雯藏一共吃了四只螃蟹。
圣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因为雯藏正在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往前走。
如果雯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太低估了圣人的思维能力,她将在此一回合的较量中落败。
实际上圣人已经稳操胜券了。
按照圣人的观点,螃蟹跟鱼一样,都是水中物,都需要水来养活,因此人吃了螃蟹必定要喝水,否则就失去了吃螃蟹的道理。
果然,很快雯藏就喊口渴得厉害。
这样的时节,村民们干活期间主要有两种解渴的办法,一是热绿豆汤,二是井水。
热绿豆汤通常是在离家很近的时候,由家里人熬了送来,而且由于成本相对较高些,一般人家并不常喝,因此口渴了就到附近的机井旁边掬一捧水来喝。
现在每一片田地周围都配备了一眼机井,用石油钻井技术打的,深度从15米到2o几米不等,少数也有3o来米深的,全部用直径5o厘米左右的水泥管垒成。
浇地的时候,井水用柴油机抽上来,先进入一个水泥池,然后再流向田里。
无论浇地与否,平常水泥池里都会蓄满一池水,主要不是给人来喝的,而是预备干完活儿之后洗洗手、脚以及用来饮牲口的。
老乡们干活期间多喝这儿的水。
雯藏要喝水,每个人都想到同一个地点。
但是圣人知道雯藏其实是不可以喝水池里的水的,原因与洗手洗脚甚至饮牲口无关,原因在于吃了螃蟹喝生水会把肚子喝坏,这绝对是立竿见影的事情。
关键是一起吃螃蟹的几个小伙伴儿中间,知道这个道理的只有圣人一个,而圣人已经打定主意让雯藏坏一回肚子。
他知道这死不了人,但可以借机看到某些难以看到的景观。
雯藏吃了多少螃蟹,就喝了多少的水。
圣人说:我们分头去找甜玉米秸来吃吧。
不知是否因为圣人前面讲了越石父和老虎的故事起了作用,小伙伴儿们一钻进玉米地,马上联想到老虎吃人的情景,担心那春秋时期的老虎会不会重生。
除了圣人自己,每个人都对此毫无把握,因此心中忐忑,都不怎么敢单独行动,所以就拢成一团,各自选择了一个能够看到、感觉到对方的位置开始寻找甜玉米秸。
圣人则乘机悄然开溜了,溜到一个别人看不到、他却能看到别人的地方,踅入一团草丛,藏了起来。
很快一些杂七杂八的小虫子就现了他,吆五喝六地聚集过来争相啃咬,眨眼便把他折腾得鼻青脸肿。
天生此物,这是小虫子们的能耐,他也拿它们没有办法。
想想即将到来的场景,被小虫子们侵袭一下又算得了什么。
他要忍一忍,再忍一忍。
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由远而近,他看见雯藏东张西望地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忙着解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