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血,声声泪,村民泣不成声地哭诉。
师生们有目共睹,泪流满面,气满胸膛,激情喷发,怒涛汹涌,发誓为民众伸冤报仇。
裴校长思想进步,知识渊博,是一位爱国志士。
他是梁漱溟先生的挚友。
他带领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宣传抗日,师生们都是抗日的宣传员,一个个跳上高台,激情如火,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向群众宣讲日寇的狼子野心,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特别讲到江苏省常熟县被日军攻占时,生灵涂炭。
有一个日军连长,名叫田中军吉,没有一点人性,一天竟杀死了273名中国人。
他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少,杀得刺刀弯了,再换一把新的,一共换了四把刺刀,直到手臂再也抬不起来为止。
在日本报纸上,他被吹捧为英雄,竟获常熟之郎的雅号(南京审判时证明,他杀人总数超过300名)。
这种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百姓都恨得咬牙切齿,齐声怒吼,誓报血海深仇。
皓月当空,三星在户。
那些青少年学生,就悄悄溜到地里拔烟苗。
拔掉一棵,就少害一个人,心里觉得十分高兴,受到不少安慰。
但是,如果被人抓住,轻则骂几句,重则拳脚相加,因为那是人家一年的指望啊!同学们共同学习,一起生活,生死相依,成了忠诚的朋友。
他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刘重晋、崔纪尧、张维新、石文祥等同学经常帮助杨庆鑫,特别是刘重晋同学,比他大四岁,像亲哥哥一样,在逃难流浪的日子里,帮他扛行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形势越来越恶化,日军十分猖狂。
孙良诚的部队节节失利,一败涂地,竟投降了汪伪政权。
敌伪勾结,狼狈为奸。
为巩固其占领地,实行堡垒政策,在大的村镇都修筑寨墙,挖掘了寨壕,派伪军据守。
县城之间修起公路,每两公里,修筑炮楼一座,周围建起土围子和沟壕,只有放下吊桥,才能出入。
距杨楼村不远的南丁寺古庙也被拆毁,连寺庙里的泥胎都成了流浪者。
敌人经常派丁抓人。
裴校长也未能幸免,遭到严刑拷打,逼要钱财,他伤痕累累,被捆在窖内,活活饿死。
学校经费也成了问题,不得不解散,师生各自回家,定陶中学就此结束。
杨庆鑫初一没有学完,仅上了5个月,只好回家继续自学。
读书的兴趣一旦引发起来,就不可收拾。
他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阅读。
家中藏书看完了,就到同学家去借。
那段时间,他不但熟读了中学课本,而且还阅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千古佳作。
读起来废寝忘食。
他母亲看到儿子聚精会神,认真阅读的样子,非常开心,常常笑骂他为书呆子。
书中人物像武松、诸葛亮、岳飞、程咬金等成为他的崇拜对象。
他们的大无畏精神、爱国举动、英雄品格、侠义行为深入人心,感动了这些失学的青少年。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学生跃跃欲试,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了。
在日军占领时期,百姓都遭受大劫大难,就像坠入万丈深渊。
天灾之重,人祸之深,是言语难以表达的。
日伪军豺狼成性,胡作非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苛捐杂税,不堪重负,逼粮催款,持枪抓人,鸡犬不宁,敲诈勒索,把民众推向绝路。
整个沦陷区,犹如一个火药筒,一点即爆。
那些失学的学生,聚在一起,不断交流学习心得,谈论书中的英雄人物。
面对日寇的淫威,人人都有一腔热血,义愤填膺,怒火烧心。
与其坐而待毙,任敌人宰割,不如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
想着该出手时就出手,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乐得痛快。
大家信誓旦旦,都愿像英雄人物那样,奔赴战场,舍身取义,与鬼子拼命。
这时,庆鑫也偷偷地练习刀枪,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听说,冉堌集附近,有一个日伪军据点,叫苗楼2,关押着一些群众。
大部日军调去扫荡,寨中只剩下四五十个敌人,如果组织一些学生攻击,有把握将敌人完全消灭,也能解救被关押的平民百姓,为死去的同胞报仇,又可出出这口怨气。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昂,一呼百应,响应的人越来越多。
后杨楼村共有六人从家中带出武器,参加了这次神圣的游击。
庆贵、庆瑶、祥欣、祥迎四人都有十七八岁,庆璜和庆鑫两人只有十二岁,他们都从家里拿了武器。
庆鑫提了一把马刀,腰间别了一把德国造手枪(土名八搂子,弹盒里可以装八粒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