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之路(1)

2025-03-31 07:06:43

(1942—1946年)5离家上学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在人生历程中,无论选择是对还是错,生活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次机遇,把握每一次机会。

1941年底,还没有找到上学门路。

正当他们发愁之际,有位朋友领来一位长者,五十多岁年纪,上身穿一件破黑棉袄,腰间系着一根草绳,披散着头发。

他自我介绍说:敝人姓李,名从季。

3去过阜阳几次,路很熟。

听说你们几个同学,人小志气大,想到后方读书。

我可以帮忙。

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很难,好在我曾在满洲打过工,经常接触日本人,会说几句鬼子话,容易把你们带过去。

在前几天,我已带过两批学生,他们都挺满意。

大后方安定舒适,上学的机会很多。

在阜阳有中学和师范,是专门为山东学生设立的,到那儿上学完全免费,进入学校,就找到了吃饭安身的地方。

这些失学的学生听了,真是喜出望外,求之不得,难道是求学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派来一位指点迷津的菩萨!他们兴奋不已,马上表示同意,跟李先生去,到南方上学。

送走客人,便飞奔回家,急急忙忙地禀告大人。

庆鑫回到家,把自己要到南方求学的想法,眉飞色舞地细说一遍,并坚决要求离家去上学。

家人反应不小,母亲坚决反对,她实在割舍不下,不忍心让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去闯天下。

兵荒马乱,风险重重,成败不知,祸福难料。

出外变数很多,没人能保证一帆风顺,谁能预防意外?父亲则比较理智,分析了利弊得失。

留在家中,日伪军肆虐,并不安全。

现在学业已误三年,长此以往,将贻误终生。

后方求学,生活在学校,国家拨款,老师照顾,可减少风险。

虽有困难,吃些苦头,却能加速成熟。

在机遇和希望面前,关键是勇气。

庆鑫胆大,可以做大事,勇敢的行动可以产生力量。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勇往直前,可渡过难关;庆鑫聪明好学,志向远大,应该顺其自然,促其发展。

庆鑫看到父母意见不一,他不好反驳母亲的话,乘机发言,聪明地讲了鹰的故事:幼鹰长大时,老鹰还会挤它,把小鹰从边缘之处往下赶。

这些幼鹰下坠时,逼得它们拼命挣扎,拍打翅膀,来阻止下落。

在这样的过程里,反复多次,幼鹰学会了飞翔和觅食的本领。

与此相反,有一只幼鹰,从小到大,由人饲养,吃现成食成为习惯。

几年以后,把它放飞,不久被饿死。

因为它没有学会觅食的本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子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意思。

艰苦的环境,充满竞争,生命力更加顽强,逼着走向成功。

由于庆鑫的坚决要求,父亲的支持,终于说服了母亲。

但是大姨的阻力却更大。

八姐的姐夫出外,到后方上学,三年以后,在外已有女朋友,来信离婚。

七姐哭得死去活来,说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

父母再三相劝,她总是不听,寻死觅活,必须轮流看守,全家很是震惊。

他们认为再好的婚姻,出外就会变故,妻子会被遗弃。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庆鑫也提出外出上学,无疑对韩家是雪上加霜,所以坚决反对。

因为大姨比母亲大十多岁,很有权威,母亲怕她,不敢去对她诉说。

庆鑫只得婉请八姐,前去劝说她的母亲。

八姐软语绵绵,苦苦相劝:她说庆鑫品性耿直,两人又是姨娘之亲,夫妇关系和睦,可防他日之变。

最后大姨才应允,同意放行。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是娘的挂心钩。

母亲见儿子去意已决,不怕寒冬冷风,每个晚上都在灯下,针连线引,为将要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抢做鞋子,一针一线,都带着她对儿子的深情厚意。

八姐前去帮忙,她也不答应。

她要让儿子穿她亲手做的衣服,正如唐朝孟郊诗《游子吟》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临行前几天,庆鑫的思想也很矛盾,一方面想立志外出闯世界,另一方面却又依然恋着亲人。

尤其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难以割舍。

庆鑫心中多次对母亲说:对不起了,庆鑫需要走自己的路,但愿您能理解。

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这是他成功的第七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