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衣不怕剪刀寒,心中唯忧行路难。
1942年2月,庆鑫动身那天,凌晨起床。
看见母亲的眼睛红红的,眼皮浮肿。
庆鑫知道她老人家,又是彻夜未眠。
她把儿子的行李,细致地查看几遍,把钱币缝制在衣被夹层里,估量不缺什么,才捆成行李包,既轻便又容易携带。
她看着庆鑫吃饭,再三叮嘱,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
此行需珍重,不比阿娘边。
要当心冷暖,饮食要适量,不要饥一顿饱一顿,路上要听李先生的话,到了住地要捎信来。
和朋友相处,要宽厚忍让,吃亏是福,要结交善良的朋友,不要与坏人为伍。
最后她说:你嫉恶如仇的个性,使我实在不放心。
庆鑫一再表示:保证记住母亲的教导,堂堂正正地做人。
庆鑫看着母亲的面孔,由于多夜的劳累和哀伤,苍老许多。
他心里很难过,要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离开相依相伴的八姐,离开关怀他的乡亲,离情别绪,涌上心头,几度哽咽,情不自禁。
那天吃过早饭,杨庆鑫背起行李与家人道别,却不见了母亲,她是怕离别,不忍哭着相送。
八姐也没有出屋送丈夫。
她心地善良,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双眼哭得像红铃铛,怕别人笑话。
家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小妹年仅四岁,也站在父亲身边向哥哥招手。
祖母还弯着腰,用手巾擦泪。
他不知不觉突然掉下眼泪,可怜起家人来。
此时,他三步一回头,十步一停顿,一直这样走了很远,看见祖母、父亲和妹妹,还站在那里,没有移动。
杨庆鑫心里想着:敬爱的祖母、亲爱的父母,别了。
善良的妻子,别了。
慢慢地走了好远,送行的人树挡雾遮,变得模糊。
他才狠狠心,背着行李,顶着初春的严霜寒流,踏着积雪,大步走出,不知不觉,眼泪继续流下来,变得冰凉。
他们集合的地点,是定陶城北六公里的仿山。
所谓仿山,是坟丘,名子叫山,却是沙土堆积而成。
因仿佛似山,故名仿山。
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只有它高高耸立,显得威武壮观。
相距五公里就可看见它的仙姿。
它是西周诸侯——曹国王陵,分东西两山,东山埋葬着周文王六子、武王六弟、曹国大王振铎,及其后25代子孙的尸骨,他们是曹姓最早的祖先,这里有曹氏的始祖坟。
西山是振铎儿子卞城王及其16代子孙的葬地他们是卞姓最早的祖先,这里有卞氏的始祖坟。
此地东临小湖,与河流相通,湖水常年碧波荡漾,清澈透明,鱼儿穿梭。
湖中小岛,更是凑巧,十分美妙,恰似蓬莱仙岛。
山上苍松翠柏,繁华茂盛,亭台殿阁,宏伟辉煌,光彩夺目,气势非凡。
山顶古柏参天,碑石林立,庙宇众多,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古色古香。
一百多尊神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彩绘金身。
最高点为曹国祠堂,塑有曹王振铎的坐像,那是中华曹姓的始祖,姓曹的族众对他特别崇敬。
另外还有百神庙、包公庙、玉皇祠、老君庙、火神庙等。
每年农历三月底,曹大王生日前后,有几天盛大庙会。
苏鲁豫皖四省,邻近各县的群众赶来,朝山拜神,有买有卖,热闹非凡。
杨庆鑫小时候,祖父曾带他在此讲经,逛庙游山,很是开心。
然在此时,此处却被日寇占领,尼姑逃跑,香客绝迹,仿山很是凄凉。
只有两个道士留下看庙。
残墙断壁,落叶乱飞,寺庙冷冷清清。
真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十六名鲁西南的学生中,只有庆鑫一人是定陶县的,其他都是邻县赶来的。
他们先后来到这里,急着去南方上学,无心游览。
李先生也来了,他还是那身打扮,推了辆独轮车,上面放了一个破锅,捆了一个破旧的行李卷。
临行之前,他嘱咐学生们:这里是沦陷区,集体行动危险,尤其是青年学生,人多目标大,容易引起怀疑。
一旦被日伪军盯上就很麻烦,轻则挨打遭抢,重则遭抓被杀。
学生们不敢不听他的话,三三两两,结伴而闯,前走后继,拉开距离,迤逦曲折,不敢停歇,一直向南方走去。
一路上遇见不少灾民,衣裳褴褛,面带浮肿,携儿带女,逃荒要饭。
晚上,他们在荒村野店投宿。
这些店铺地处路边,很是简陋,专为贩夫行人设立的,三面是墙,一面是门,车马行人,食宿混杂。
上面有草棚遮风雨,下面铺些麦秸或稻草,就是床铺,破砖当枕头。
店家没有食堂,只供大壶开水,客人可以租他的锅烧饭,多数行人自带干粮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