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之路(4)

2025-03-31 07:06:43

杨庆鑫见到刘重晋,问他如何到这里?他说:一言难尽,我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三次被抓,两次被关,两次偷跑,吃尽千辛万苦,最后得到同村的军人救助,才能到这里上学,你们还算幸运得很哪!也有的说:李从季不但欺诈你们,他还骗过好几批学生呢。

从老乡口中得知,在阜阳二十二中,有一位叫刘泽民4的老师,他是菏泽县人,也很有办法。

学生们便相约去找他,他果然答应帮忙。

刘老师很有同情心,看着庆鑫稚嫩瘦弱的样子,听说他才14岁,便翘起大拇指,称赞他:有种,这么小就敢离家了!刘老师看着刚来的同学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塞到庆鑫手里。

说:去,去!买几个烧饼,分着吃吧,别饿坏了身子。

这些学生身无分文,渴望得到钱。

但是刚刚见面,素昧平生,有点不好意思。

庆鑫看看同学们,犹犹豫豫,面面相视,把钱奉还。

刘老师看到大家不接,便严肃起来,说道:什么时候了,还讲面子,不吃饭,会饿死的,快去吧!庆鑫不得不接过钱来。

一溜烟地跑了出去,买了十六个烧饼。

高高兴兴地往回跑。

谁料冷不防,冲过来一个叫花子,乘他不备,一把抢夺过去,抓着烧饼,拔腿就跑。

庆鑫竭尽全力去追,眼看就要赶上了。

叫花子急了,对着烧饼吐口水,擤鼻涕,脏乎乎的。

庆鑫愣住了,肚子再饿,也不想要了。

眼睁睁地看着他,抱着烧饼,狼吞虎咽吃起来,好像几天没吃过饭似的。

庆鑫看着这个人,可怜巴巴,转而产生怜悯之心,想到吃亏是福,宽恕待人。

也不再和这个叫花子计较了,悻悻地回到同学中间,感到无地自容,自己做事不慎,买了烧饼没吃上,愧对同学,心里酸酸的。

当时,正值日本鬼子猖狂进攻。

国军无力抵抗,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竟想出一个怪主意,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放出河水,阻敌进攻。

黄水冲向中原大地,44个县变为水乡泽国,居民没有一点准备,突遇大水,淹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逃出来的灾民一无所有,出外逃荒,不少人到阜阳,衣食无着,饥饿难忍。

这个抢夺烧饼者,就是一个灾民。

刘老师扶危济困,真是学生的救命恩人。

他想方设法,到处打听,希望给刚来的学生,寻找个安身吃饭的地方。

但是,当时日军贪欲无限,占领很多地方,像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搬迁,中等学校也都撤退,很多学生都集中到了后方。

这些学生为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挽救民族的危亡,跟随政府流动,被统称为流亡学生,全靠政府拨款救济他们。

那时,中国西部比沿海经济落后,战争开支大,大后方的缩小,物价的上涨,粥少僧多,流亡学生早已成为政府的大负担。

虽然刘老师绞尽脑汁,好话说尽,仍没有找到学校同意,收留刚来的学生。

他费尽心血,最后找到一条出路,把这些学生介绍到西边,二百公里外的临泉暂住。

临行前,写了封介绍信,并鼓励他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勇往直前,不要气馁。

他们16个离家求学的青少年,再次踏上征途。

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赶到临泉。

找到郭毓增老师,交给他介绍信。

他将刚来的学生,安置在战时失业的招待所里,组成学生大队。

虽然条件简陋,身处战时,有吃有住,也不敢存什么奢望了,上学问题也指日可待。

他们听说河南叶县,正在建设苏鲁豫皖边区学院及附属中学,需要一年才能完工,建成以后,才能招生入学。

他们不得不安心住下来,伙食很差,口粮不足,处在半饥饿状态,大家都忍耐着。

两个月后,学生大队再迁叶县,生活条件仍然不好。

大家无怨无悔地付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上街演讲,演出话剧,印发传单,组织保甲联防。

还在农忙时节,帮助民众干活,锄草,收割,打蝗虫等。

傍晚闲下来,庆鑫不由自主地想家,眼泪也就立即滚动。

想着疼爱他的父母,想着泪眼盈盈的妻子,心里默默念叨他们,盼望着家信。

心里想,父母、妻子一定也在念叨着自己,盼望着亲人消息。

可是,战乱时期,邮路不通。

即使通邮,自己手里也没有那几角钱,来作邮费。

越想越不是滋味,睡下去老做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