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之路(9)

2025-03-31 07:06:44

回首眺望,那一片曾经住过莘莘学子,充满恐怖的地方,大家不禁百感交集,那里埋葬了许多有志青年,他们曾满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千里,想圆读书救国之梦。

可怜豫西山下骨,犹是白发梦里人。

他们年迈的爹娘,还在朝思暮想,盼望着爱子的归来呢!他们的爱人远在故乡,还在苦熬苦等,还不知心上人早已弃尸荒野。

动身西迁的那天早晨,大家整装待发。

大操场上,零零落落,站着一些衣衫褴褛、苍白瘦弱的少年。

再一次宣布西迁,好似一瓢冷水,盖头淋下,心里恐慌万分。

总队长没能把话讲完,同学们尽是一片唏嘘、呜咽、哭泣之声。

泣声之余,同学们不禁唱起流亡歌曲——《松花江上》,一人唱,众人和,由小渐大,很快形成悲壮的大合唱。

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这时,人人流泪,个个哭泣,哭声和歌声混成一片,抽泣和节拍互相伴和。

流浪,流亡,一群少年生死与共,依偎在一起,不约而同,唱出他们灵魂的渴望,哭出他们内心的悲伤。

这些苦命的孩子能够逃过日军的追击吗?8女蓝棉袄没有想到买了一件女蓝棉军袄,打动了她的芳心,改变她要做修女的初衷,与庆鑫恋爱,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伴随他浪迹天涯……学生们离开淅川,慌不择路,爬山涉水。

穿行在汉江两岸的山沟中,巍巍的大山,峥嵘的悬崖,无穷无尽,望不到边。

脚下都是崎岖山路。

沿途蜿蜒曲折,高岗下洼,乱石狼藉,烟雾迷漫。

尤其是,那段号称九岗十八洼的地方,当地人要通过,都带着十多双草鞋,才够使用。

而这些穷孩子,一双草鞋也没有,连鞋底也找不到。

他们走过这段山路,就只有靠一双赤脚了。

开始行走时,脚掌磨满水泡,泡被磨破了,即流出黄色黏黏的液体,然后再爬山,就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了。

敌人的猛攻,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拼命寻求生存可能。

前有高山阻拦,后有日军追赶,西迁的学生们忍痛前进,走了一岭又一岭,岭岭不断;过了一山又一山,山山相连。

崎岖的山路似乎没有尽头。

太阳好像定住不动,白天的时间是那么漫长,多么难熬啊!晚上休息,没住过房子,没有床铺,路旁一躺就是一夜,起来还是走呀走,衣衫更加破烂,身子更加瘦弱了。

陕西的西乡究竟在哪里?到底还要走多久?谁也回答不出。

虽已狼狈不堪,潦倒至极,但再疼也得坚持。

他们真是筋疲力尽,寸步难行,忍受着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痛苦。

正如古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杨庆鑫不止一次想坐下来休息,哪怕几分钟也好,或者就这样死去。

但是,想到慈爱的父母,善良的妻子,他依然迈起艰难的脚步。

喊出豪言壮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人的潜能,有时连自己也不敢相信。

持续几天以后,脚掌流血少了,疼痛也减轻了。

待熬过这段险恶的路程以后,每个人的脚底,磨出了许多茧子,竟变成牛马蹄子一般,不怕尖石刺伤,不再需要穿鞋了。

校长及家眷,以及老师们,则是一路乘船,毫不费力地走在前面。

那时候,学生们的心中,唯一的企盼,就是中央军增援,抵抗鬼子的进逼,不再往后退让,不再损失国土,学生不再流浪。

就在他们的撤退途中,果然遇到援军迎面开来。

说是援军,不如说是壮丁更为确切。

为什么呢?当时政府实行征兵制,每个兵团的防区需要足够的人数,上级才能补给粮饷。

按规定,合乎兵役年龄的壮丁,几个人中间,抽出一人当兵。

有些富有的家庭,不愿儿子上战场,就花钱行贿免兵役。

不足之名额,就在各地乱抓壮丁充数。

因此,百姓不敢单独外出,如果不幸被抓住,就像眼前所见到的那样,十五六人一组,用铁链粗绳锁捆在一起。

只有大解时,才能够个别放开一会儿。

他们被绳捆索绑,拖拉而来。

这些心不甘、情不愿的援军,担心被百姓看到,会引起民众舆论的声讨,不敢让壮丁在大路上行走,专拣河滩旷野、人迹稀少的地方行军。

将他们送到兵团,交差了事。

听说还有一位师长,竟然也被当作壮丁误抓,经过好一段折腾,才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