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年得宝(2)

2025-03-31 07:06:43

其二,遇事冷静,深思远虑。

清朝末年,定陶县农村秩序混乱,一般富户都有枪支,男人看家护院。

那些日子,每到夜间,邵氏都不敢熟睡,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在院子里走动,前后左右巡视。

有一天深夜,她在楼上听到响声,从窗口向外张望,看到一位远房六孙儿,名叫杨同善,正拿着一根竹竿,上头燃着火把,往楼的窗户上点火。

邵氏看清了,不禁大惊失色,又惊又怕,全身颤抖。

楼上除了她,就只有三个幼小的孩子。

打杂人员都睡在另一幢房子里,要是把他们都叫起来,势必打草惊蛇,惊动邻舍,此人必定恼羞成怒,撕破脸皮,以后就会公开找事,明目张胆地欺负了,孤儿寡母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她冷静地考虑一番,想到古语避祸在于除怨,决定自己单身应付。

这时窗户四周的木框,已渐渐开始燃烧。

她急忙跑到厨房,提了一桶清水,拿了一把刷锅的笤帚,并顺手拉了块黄油雨布,披在头上(保护头部,防水淋湿)。

她站在窗户旁边,将笤帚沾了水,外面每烧一处,她就扑灭一处,将火苗一一扫灭。

杨同善接连点火,换了几次火把,点了一两个钟头。

大概他也实在太累了,只好罢休。

大火终究没有烧起来。

他对于灭火的邵氏,没有看清面目,只看到黄色身影,以为神仙帮忙,竟由此演绎出一段离奇的故事。

在她那村里,随后有个传说,讲杨家的人命大福大,有守护神日夜保护。

有人亲眼看见,穿黄色盔甲的大仙在窗口把守着。

邵氏听说以后,没有说出谜底,暗自庆幸。

有惊无险,又过一关,以后再也没人打她们家的坏主意了。

邵氏劳累一生,含辛茹苦,将三个子女教养成人,本来该多享些清福,由于孤儿寡母,操劳过度,49岁就去世了。

其三,教子成材,勤学本领。

邵氏下世后,杨宜纯26岁担起家庭的重担。

他有志气,心地善良,苦读诗书。

受到良好的教养,对经史子集、中西医学都下过功夫,曾是当地颇具盛名的医师。

他不但自己努力,而且催促自己儿子上学,一直到中师毕业。

杨宜纯医术高明,因为精通中医,又肯接受西医的科学理念,所以找他看病的很多,络绎不绝。

他每年从上海爱华制药社购买数千银元的西药,给人医治疾病。

如果碰到穷人,依他们的家境酌量收钱,太穷的不仅不收分文,反而临走赠送馒头,让他们在路上充饥。

他对佛学和禅学有精辟的研究,常被请去讲解有关理论。

春节前后,鲁西南农村常有庙会。

在每个庙会上,都有同善堂的信徒,用杉木和帆布,搭成临时讲经帐棚,宣讲人生的道理。

来听讲的人众多,他们总是席地而坐,翘首以待。

杨宜纯经常找一位苏老先生,两人搭档,高站台上,一人念白,一人讲解。

他们讲报应,规劝世人行善,说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出自《增广贤文》1)。

还讲时局,提醒人们注意,将有大劫大难,乱世到来,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威胁京城。

也讲忠孝节义,谈到伤心处,听众痛哭流涕;讲到不孝子女时,听众人人气愤。

1928年阴历四月初一,杨宜纯添了个孙子,因其生辰八字内里缺金,故乳名永金,后给他起学名叫庆鑫。

鑫字取其金多兴旺之意,表示对孩子的希望。

长大以后,他自己改名为正民。

庆鑫年幼时,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小姑和他共六口人。

祖父行医,父亲教书。

庆鑫三四岁时,在小姑的看护下,经常参与祖父的讲经活动,在场里挤来挤去。

他觉得祖父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祖父可以使人又哭又笑,还有那么多人为他鼓掌。

当庆鑫在棚下的时候,听讲的人会拉着他,称赞一番,有些人还把零钱、糖果、花生放在他口袋里。

回家以后,母亲总是劝阻儿子,不要别人的东西。

其四,待人友好,善良宽容。

杨宜纯平素为人忠厚,积德行善,是有名的大善人。

他幼年受欺,耳闻目睹了各种恶势力的胡作非为,遇到了不少恃强凌弱、蹊跷不平之事。

因此他深知世态炎凉,长大以后以仁义为本,特别同情弱势群体,立志除恶扬善,扶危济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