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1954年)10家信风波有一天,有个同学捎来家信一封。
信中说家父被游击队抓去遣往河北,八姐病重。
来信要杨正民急速回家,设法营救父亲,为八姐医病。
1946年8月,庆鑫到了南京,找到记尧,他们到处打听门路,寻找升学的机会,幸好还有军校招生。
为了实现学医的理想,他们就考取了海军医务学校,这样就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
这个学校设在南京市下关区。
它是短期培训,学习时间只有一年。
为了满足学习高深知识的愿望,两个月后,他们不辞而别。
为防备海军医务学校查找,惹下麻烦,他们改名再报考空军通讯电子学校。
杨庆鑫是上小学、初中用的名子;上高中时,为了顶替学籍改叫杨德昌。
报考电子学校时,才正式改用杨正民。
从此再没有用过原来的名字。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教育部发布文告,号召全国青年,要立志参加空军部队,为救亡图存争做贡献,各地爱国志士纷纷响应。
于是空军院校,聘请了大量的名流学者,人才济济,汇集了许多青年才俊。
它的师资条件,比海军医校优越得多。
抗战时期,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扩大,管辖范围有限。
招收学员时,无论军校文校,都仅限于非沦陷区的子弟,升学比较容易。
抗战胜利后,进入空校就难了。
全国各校的精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能在国家起飞中一展抱负。
当时,空军各校在沈阳、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同时招生,由于录取名额有限,报名者众,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杨正民好奇,对电讯颇有兴趣,就报考了空军电子学校。
当时他的考区在南京,这时崔纪尧也改名崔鉴民。
他俩同时被通校录取,再一次抓住上学这个救生圈。
他们被送往四川省铜梁县入伍,正式进入空军部队,开始了他们的军校生活。
原来,空军在铜梁设立入伍总队,集中官校、机校、通校、测校等四个学校的新生,先在此学习,锻炼体能,接受八个月的军训。
这是全体空军新生,先完成的必修课程,后到自己所属的学校,学习本科专业。
在学校的大门口,竖立着两个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民族复兴路,空军第一关,龙飞凤舞,铁画银钩,这是书法名家的手笔。
正民从敌占区逃出来,跟随学校长期流亡,如同叫花子,跨进大门时,就被那庄严的气氛震惊了。
看到学生出操,步伐整齐划一,如刀裁斧削一般,作机械操的动作娴熟准确,个个身强体壮,如龙似虎,真是又惊讶又羡慕。
宏亮的号声响起,震撼山岳,军营威严,气吞山河。
新生都被吸引住了,热血立刻沸腾。
正民很快爱上了这个地方。
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够炼成一副钢筋铁骨。
然而不久,兴奋被担忧取代,信心被恐惧动摇。
他不知自己的身体,是否经得起钢铁般的磨练。
实际上,这儿的入伍训练,比陆军士官学校还要严格。
因为,每位班长都是陆军官校的毕业生,他们被借来训练空军,对学员的要求特别严格。
在智育上,要学好天文、地理、作战、测候、辎重等课程。
在体育上,要锻炼体能,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家,单杠、双杠、木马、射击、体操等动作,都要做到十全十美。
如果一个小动作不够标准,就会被修正。
其教训人的手段,不一而足,往往令人咋舌。
至今道来,仍有余悸。
练习过程,往往使人难以忍受。
长官的教育,都采取德日式,对学生视若牛马一般,口出秽言,当众辱骂,拳打脚踢,毫不留情。
每天匍匐前进,将两只手肘,磨蹭得血肉模糊。
有的学生处在烈日下、水泥地上,罚跪太久,膝盖发炎,肿胀得像个馒头,流血不止,致使昏倒,也不能请假休息。
夜间突然集合,哨音结束后,仍没有站好队形者,则必须接受处罚。
晚上起床,闭灯不亮,有的同学迷失方向,匆匆乱闯,将两颗门牙碰落受伤,也不敢声张。
真可谓打落门牙和血吞。
曾有一个入伍生,因承受不了折磨,在厕所里上吊,自缢身亡。
正民身体虚弱,由于长期流浪,营养不足,身高175公分,而体重仅有48公斤。
因而臂力不够,课下休息时,常常挂在单杠上,不准下来。
甚至手掌磨破,鲜血淋漓,连哼也不敢哼一声,只得默默忍受。
要是顶撞上级,又得罪加一等。
禁食、禁水,关禁闭,任凭长官的喜好,随便处罚,反正都不能轻易过关。
虽然每天体力透支,所幸他们吃得好,饭是空勤伙食,每天五顿,美味营养。
一个入伍生每月的伙食费,竟比一位陆军中校的薪水还高。
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支撑下来,没有累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