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月以后,他们奇迹般地通过了训练。
跟入伍前相比,每个人都像脱胎换骨一般,练就一身钢筋铁骨,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
大家高兴地到了成都市郊,进入簇桥空军通讯电子学校,准备进校研习本科专业。
没有想到,第二天学校接到命令,还要来一次测验,以成绩好坏,决定学生的去留。
经过全面考试,100多名学员,只有正民、鉴民等38名合格,其余全被淘汰。
这些过关的学员,插入第三队,与原来及格的学员一起,同为通校十期正科一二班。
八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同学们早已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了。
淘汰的同学舍不得离队。
回想起入伍训练时,受过的种种辛苦,人人都有美好的希望,却被摒弃在军校的大门之外。
离校分别时,每个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正民有自知之明,在连续流亡中读的中学,其中曾连跳三级,虽然通过了考试,可是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知识实在太少。
那时,在军校十期正科班里,碰到京沪区的高中毕业生,与他们同堂上课,更是发现自己的不足,比起他们来实在浅薄。
过去的中学课程,都是在破庙古祠中,坐在石头上读完的。
化学课没有见过试管,物理课也从未见过天平。
这样,正民与大城市里的同学一块学习,就有说不出的自卑,想要迎头赶上,只有分秒必争,挤时间,来弥补过去知识的欠缺。
生活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穿梭在忙忙碌碌的人海之中,智者用精神追求来支撑生活,庸人用物质享受来麻木自我。
周末和假期,都是正民努力学习、补习功课的好时机。
晚上,同学们结伴去看电影,他却独伴孤灯,认真读书。
当外出的同学,描述电影明星陈娟娟、白杨演得精彩动人时,他也想去看个究竟。
成都四季长青,白天风和日丽,同学们外出郊游,悠哉游哉,观赏优美的景色。
正民在校关起门来,钻研功课。
当别人眉飞色舞,讲起成都的桂花飘香十里,青城山的日落无限瑰丽时,正民也不止一次地想去饱览一番。
然而,他始终不为电影、美景的诱惑所动摇。
他认为,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由弱变强。
到那个时候,想看什么电影,要游什么名胜,不都可以随心所欲吗?更要紧的是,他牢记母亲的教悔吃得苦中苦,方有甜上甜,绝不能贪图享乐而耽误前程啊!当时,空军通校的校誉蒸蒸日上,他们的校长是方朝俊。
方曾留学美国,与美军数度交涉,接收了新式的雷达和通讯器材。
这是二战期间,美国远东作战部队最好的装备。
因此,通校设备最完善,也最现代化,成为全国大专院校的尖子。
在视察比赛中,全国硬件第一。
学校聘请了多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如大学微积分课本的编者余介石,有很多专著的罗承佑、刘钧教授等任教。
由于校长领导有方,师资阵容强大,通校很快就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
因为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成为各地学子们拼命追求的理想学校。
那时的考试特别公正严明,测验像没有硝烟的战场。
考试都要在大礼堂举行,两个座位之间,距离十步,考官虎视眈眈,瞪着锐利的双眼,来回巡视。
就是为了杜绝作弊的行为,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
严格的考试不知挤垮了多少学子,评卷完毕,总有数人成绩不及格,遭到淘汰,被送回老家。
因此,学生们都刻苦用功,诚惶诚恐,兢兢业业,不到毕业,谁也不敢保险一定过关。
因而,他们每次大考,都有如临大敌一样的感觉。
1948年,国内时局突变,前线紧急要人,学校突击赶课,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六个学期的功课。
正民拼命苦读,日夜用功,顺利地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八个学期的课程,已经过了五关,心中开始略感欣慰。
再过三个学期,即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毕业工作了,也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与八姐团聚了。
然而,世事无常。
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捎来家信一封。
信中说:家父被游击队抓走,已遣往河北,八姐病重,要他急速返家,为八姐医病,设法营救父亲。
虽然只寥寥数语,却像晴天霹雳。
看信上的字迹,虽不是母亲的亲笔,但后边落款,却是母字,某年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