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封家书是怎样写来的呢?以后探家才知,当时几乎影响他一生的那第一封信是大姨让人写的,并不是母亲的意思。
那时解放军连战皆捷,战局突变,正民在四川军校学习,很难回家了。
八姐在家日夜愁虑,前途渺茫,了无归期,年复一年,韶华虚度,泪染枕衾,积忧成疾,伤寒病发作。
无处诉说,无人劝解,郁结在心,医疗条件又差,病情恹恹,成为不治之症。
她为人厚道,对杨家忠心耿耿,孝敬父母,照顾弟妹,为婆家尽力尽心。
临死时,最后一句话是锤布石下,还埋有一瓶香油,别忘了挖出。
去世时年仅25岁,正当壮年。
弟弟每谈起八姐,仍像对待母亲一样尊敬。
大姨办事果断,敢做敢为,出于疼闺女之心,在八姐病重之际,以母亲的名义写信,要正民返家,为她医病,是合情合理的。
大姨知道,如果正民在家,时时相劝,八姐可以转危为安。
但是,没有等到他回家,八姐已经去世,很是可惜。
当问到第二封家信时,母亲说是这样的:父亲释放回家后,她还考虑再三,要不要让儿子知道这桩消息。
八姐葬后,母亲突然感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总觉得八姐在挂念着儿子,怕儿子在外出事。
刚好一位同乡南下,询问是否捎信,母亲立即提笔疾书,去信询问儿子是否平安?并附带告诉他家中之事。
这封神致心灵的家书,字字千金,竟托八姐在天之灵及时送达。
因而他的命运,扭转方向了,走向更加艰险的未来。
正民绝处逢生,虽可继续学习,但其心情苦闷,始终没有从悲观中解脱出来。
正民高兴不起来,因为心中老惦记着八姐的丧事。
这却引来一位美人与他恋爱。
11死生之恋爱情是理想的一致,意志的融合。
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富有,因为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
——莎士比亚。
正民虽然能够继续在军校学习,可是八姐死亡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
悲惨的家事还像大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使他沉默不语,郁郁寡欢。
他想到八姐:多次劝说大姨同意,自己才有外出上学的机会。
可是没到自己毕业,她就离开人世,无法报答他的恩情。
真是红颜佳人多薄命。
婚后八年,两人相聚的时间短暂。
八姐无儿无女,独守空房,多愁善感。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真是苦了她啊!如果是小户人家,穷家娶个媳妇不易,定然热情对待,在家厮守,夫欢妻爱,知冷知热,互敬到老。
正如八姐说身上疼,心里甜,再苦也能撑。
想到三年前,追问八姐,她由哭泣不止变成爽朗大笑,还历历在目。
现在她已经亡去,永不能相见,真是痛苦。
如果自己经常在家,多多照顾和劝解,也可以对她不爱说话、好生闷气的脾气有所帮助。
正民思前想后,对八姐的愧疚之情不断,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学习上走神,运动场上没劲。
1948年临近暑假,同学们都高兴地说笑,而正民却是打不起精神,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样。
同学们探望,询问得了什么病?鉴民与朝銮更追问得紧。
他才说出心中的苦恼。
鉴民随后写信,把正民爱妻病死,思想苦闷的话,通信传给张维新。
这两句话只是顺理成章,捎话无意,听者有心,可又引来那位媒人。
当时,张维新从青年军退役,调到台湾风山,进入陆军第四训练班受训。
碰见原来边区附中的老同学,得知杨庆鑫、崔纪尧已改名,考入空军通校,并打听到了通信地址,随之来信联系。
正民正在心烦意乱之中,委托鉴民回信。
这时,张维新还想着自己在淅川病重,正民舍命相救之事,正想报答。
他为了解除正民的思想包袱,回信要给他第二次提媒。
鉴民也来相劝,说不要苦闷了,维新三哥当媒人,给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女学生为妻。
正民不相信,接信一看,果然如此。
正民说八姐刚死,家中有丧事,三年之内不能结婚。
鉴民说三年不结婚,是你对爱情的忠诚,精神可嘉。
可是,现在不结婚,不等于不谈恋爱。
你可以与那位女子通信,谈谈心,以解忧愁。
朝銮也来相劝,正民勉强应允。
他们给维新去信,也把三年不婚,可以通信之词写入回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