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的对象,就是刘佩兰,她是个神秘的姑娘。
原来,她是张维新舅家那村的女子。
维新的表兄是刘重晋,他与刘家关系深厚,来往书信中曾提起她。
维新长期在外,对这位表妹并不熟悉。
几年前,第一次提婚不成,第二次他先向表兄重晋去信,重提前事。
重晋给维新回信,说佩兰还没对象,提出四个条件,不够者免谈。
这位高傲的公主,为什么提出如此的条件呢?她是在特殊环境里成长,是个个性特殊的女子。
佩兰的原籍与正民的老家是邻县,相距仅40公里,位于菏泽、巨野、郓城三县区的交界之处。
其祖籍是探花刘楼,现属于菏泽市牡丹区(原名菏泽县),以培植牡丹出名,栽培历史悠久,牡丹之花,雍容华贵,朵大丛多,色艳香浓,被誉为花中之王。
菏泽栽培牡丹数万亩,有全国最大的牡丹园,闻名天下。
种类繁多,有三类六型八色,达到1100多种,百花争艳,五彩粉呈,艳光闪烁。
佩兰的祖父早年外出不归,也不来信;祖母因肺病早亡。
她的父亲自幼孤苦伶仃,由外祖母养大,在姨、舅的帮助下,才上到中学,毕业于黄埔四期,参军在外,长期不能回家。
佩兰很少见到他的父亲。
她的母亲名叫李兆玉,与其父原是姨姐弟关系,并在南华中学与其父是同班同学。
她毕业于曹州乡村师范,不愿随军,后来在家从事教学工作。
他们亲上加亲,喜结良缘,生有一女一男,女儿就是刘佩兰(1928年生),儿子刘跃华。
因其父长期在外,教养他们的责任就落在慈母肩上。
佩兰自幼跟随母亲,在姥姥家长大,地址是巨野县太平镇李庄。
此地盛产乌金,贮藏煤炭50亿吨,属于巨野煤田。
现在附近建设三对大型矿井。
家乡的北邻是郓城县境,群众传说:《水浒传》中108位好汉,72名家住郓城。
她年幼时好听梁山将的故事。
佩兰幼承庭训,逐渐形成了勤俭、刚强、仁义、勇敢、大方的传统美德。
刘佩兰志向特殊。
过去,巨野县天主教势力大,与群众有过纠纷,曾发生巨野教案。
佩兰自幼上教会小学,受其影响,她下定了决心,要当修女,一世不嫁。
所谓修女,是天主教堂里的一种宗教职称。
女信徒,经过长期宗教培训,当了修女,也一辈子不结婚。
她们兴办一些公益事业,如学校、医院、托儿所等,依靠其收入维持生活。
她的老师多是修女。
因此在她的心目中,修女是神圣的天使,成为她学习的榜样。
日军侵占山东,佩兰失学。
她的母亲女扮男装,穿过封锁线,把佩兰送到阜阳,考入二十二中。
在阜阳上学时,离开父母,在校读书,佩兰失去了在巨野老家的优越地位,经济很困难。
在日军围困下,连件棉衣都买不起,吃够了苦头。
抗战胜利后,他父亲的部队驻济南,全家随军。
佩兰考入济南第一临时中学。
晚自习后,已是九点,还偷偷向班长要了钥匙,与女伴贾玉清一起,再回到教室,将自备的腊烛点着,默默地钻研功课。
每每学到深夜,怕被老师看见,用厚纸板把灯光罩起来,以防烛光外洩。
刘佩兰聪明勤奋,酷爱文学。
作文辞句流畅,字字珠玑。
考试成绩拔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但是,她没有跳过级,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进入高三时比杨正民晚了四年。
佩兰艰苦自励,不但聪明好学,而且热心助人。
她的身体瘦弱,学校伙食不好,母亲对她特殊照顾,在学校邻近的饭馆里包了伙食,要她吃好,使她身体强壮起来。
她却与饭馆沟通,把白面馒头换成粗面馍,拿到学校,让同学分食。
母亲为她自制的小菜和点心,也拿出来与同学分享。
她忠厚诚实,是非分明,厌恶见利忘义的小人,敬爱仁慈的长者,崇拜忠孝节义之人。
良好的品格,优异的成绩,大方而稳重的风度,受到许多同学的赞扬。
学校里有些品学兼优的美男子,向她表白爱情,她都一一婉拒。
有时还把那些执迷不悟者的求爱信贴在布告栏中公布,让大家公开阅览,在同学之间产生轩然大波,引起轰动效应。
当时,堂哥刘重晋也在济南一中上学,他们把这些事情,传到她妈妈的耳朵里,妈妈却不住地摇头叹息。
母亲担心佩兰成为不嫁的姑娘,嘱托重晋介绍佼佼者。
重晋给表弟去信说过此事,得信以后,所以维新第二次提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