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校情歌(6)

2025-03-31 07:06:45

接到维新的信以后,母亲沉思良久,他们知道佩兰有志气,有当修女的誓言。

在暑假里,一天晚上,母亲摇着扇子,把佩兰叫去,态度严肃地说:重晋的表弟张维新来信,给你提个对象叫杨正民,征求你的意见。

佩兰察言观色,看到母亲那种严肃的阵势,也知道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心里想了想,顺着母亲的话茬说,她找对象的条件很简单,只有四个字,就是:三好一考。

母亲问:何为三好一考?佩兰从容回答,像在课堂上答复老师的提问,一板一眼地说:聪明勤学,模样好;为人正直,人缘好;爱情忠贞,品质好;等我五年,要把大学考,毕业以后再结婚。

佩兰的母亲细想,提的条件特别高,她还是不嫁的思想在作怪。

就把张维新来信的内容,由她母亲复述一遍:杨正民是神童,数次遇险,都转危为安;由初二跳级高二,还年年得第一,现在空军大学读书,再一年就毕业了;舍己助人,曾救治病重的维新;妻子病死,立志三年不娶等。

一件件,一桩桩,都给佩兰讲得明明白白。

刘佩兰看到母亲那种慎重的态度,审时度势,不敢拒绝。

心想,自己才进入高三,他已是军校四年级了,母亲让她与这样人谈恋爱,自己无理由拒绝,就勉强答应可以通信。

但是,心中仍然有当修女的思想。

想借故推辞,变个办法拒绝。

这时,佩兰的母亲斟酌再三,给张维新去信说:佩兰准备考大学,可以通信,等到五年以后,才能结婚。

张维新接到双方的来信,一个说三年不娶,一个说五年不嫁,一方是痴情的男子,另一方是高傲的公主。

第二次提媒难以成功,希望渺茫。

自作多情,这样的媒人难当,喜酒难喝。

相距几千里,只好分别给双方写信,邮去通信地址,让他们自己通信联系。

接信后,烦闷中的正民苦中求乐,首先给佩兰去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谈了第一次婚姻,讲了空军通校的家信风波,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

佩兰接到信以后,心中还有几分犹豫。

把信拆开,粗略一看,字体端正,笔峰清秀,被吸引住了。

信中语言亲切,就像久已认识的熟人那样。

看了几遍,怦然心动,喜出望外。

更使她大吃一惊的是:这时候,她才知道杨正民,就是那个邮钱的杨庆鑫。

语气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朴素,真叫人喜欢。

又想起三年以前,他给刘重晋汇款,割肤捐血,给自己买了件棉袄之事。

佩兰芳心涌动,悲感交集,尊敬感谢之情油然而升。

常言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她马上提笔回信。

首先寻问他为什么改名呢?因为姓名的误会,几乎失去友谊的机缘。

其次,对他的赠款和助人为乐表示敬意,并为他继续在通校读书很感高兴。

其三,她谈了自己的困惑:认为做人难,做个女人更难。

社会上好人好事少,趋利忘义,蝇营狗苟者多;真心相爱者少,男人爱好美色,玩弄女性者多。

这造成妇女的苦难,很多家庭不幸。

因此,为了躲避社会上的陷阱,想进修道院,当一辈子修女,逃脱世俗,做个做善事的天使。

她说,看到维新哥来信:对你的介绍,知道你救助病重的维新,赠款给俺买袄之事,发现您有一颗仁爱之心。

脑子里总是想到你的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你给我无限的力量。

她的回信,正民看了一遍又一遍,关心和赞扬之情溢于言表,双方的心意是相通的。

从此两人鸿雁往来,书信不断。

他们谈世态,谈理想,谈人生,交换相片,逐渐加深了解。

双方经历相似,志向看法相同,都是愤世嫉俗,读书救国。

不论信中的人生讨论,或者对未来的向往,都是有血有肉的文字,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回味无穷。

正民奔放的热情,佩兰纤细的剖白,让他们彼此陶然欲醉,心心相印。

当时,他们还没有涉及爱的字眼,不像后来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开口就是爱。

但是他俩已在相恋了。

经过多次通信,他们已经相互了解,正民认为该是求婚的时候了。

女孩腼腆,不好意思开口。

他是男方,应该主动些,就写了封求爱信,试探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