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军校情歌(10)

2025-03-31 07:06:45

到日本又换乘轮船,到了美国。

安排好住宿,他就给崔鉴民、张维新等密友写信,告诉他们方校长仁慈宽大,把那封写给维新的信销毁了,使他能够顺利出境,安全到达。

鉴民回信还没到,张维新的信已到了,告诉他一个甜蜜的喜讯,佩兰已经到了台北,考入台湾大学护校。

她是怎么到台北的呢?原来,济南时局突变。

1948年9月,国军溃不成军。

国民政府撤退时宣称:中学生前往南方就读,均属公费,并供给食宿等。

佩兰离开父母,随校南来。

刘泽民、张敏之、邹鉴等几位校长,带领八个联中的学生,从烟台、济南等地南下,路经微山湖、徐州、南京,最后到了浙江省,在海宁县长安镇,先后安顿下来。

后来,在公费求学的诱导下,从山东继续南下的学生很多,共约三万多人。

佩兰在出发前,接到正民的来信,知道他已收到同意定婚的信,马上写信寄去。

到海宁县,再度去信。

可是,当时他正在关押之中,始终没有盼到正民的回信。

佩兰陷入茫然之中。

她估计,去信不回,可能是因为战火影响,没有邮到。

当时,情况瞬息万变。

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三天以后,南京解放。

真是兵败如山倒,国军一败涂地,政府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学生呢?各校学生循浙赣、粤汉铁路,南下广州。

因车少人多,车站人山人海,有的学生只好爬到火车顶上。

车箱顶部是弧形,中间高两边低。

大家手牵手,或用绳子绑在小同学腰间,以策安全。

碰到桥梁或隧道时,超高超载,一些人被碰死撞伤。

这些学生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佩兰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一个女学生身单力薄,挤车跋涉,克服种种困难,也随他们南来。

还有大部分没爬上火车。

到达广州时只剩下七千余人。

军方和学校商定,师生赴彭湖安置。

高中师范学生从军,上午上课,下午接受军训,完成中等教育,毕业后可以报考大学。

初中及年幼的学生,以及女生,可进海军子弟学校,继续读书。

佩兰是高三学生,将要毕业,也随这批学生,抵达彭湖列岛。

李振清司令及部下韩风仪师长,野心勃勃,言而无信,看到这批学生到达,兴奋异常,高兴得对部下说:这些学生,男的都将成为我们部队的士兵,女的将成为我们的眷属。

善于抓兵的国军,他们很快着手接管,把学生编入军队,不准老师讲课。

师生给领导反映,校长们不同意,因与这批学生多年相处,情同父子,竟忘记自身的危险,坚决要求军方履行诺言。

在学生接受军训之余,每周能上几小时的基础课程,如国文、数学等,以便给学生留下升学的机会。

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合理的要求,竟然激怒了这些蛮横的军人。

他们竟把大帽子乱扣,大肆推行恐怖政策,进行严厉镇压。

诬指张敏之、邹鉴校长是特务,坚持立即枪决,以儆效尤。

这时,刘泽民校长已经去台,也被诬告有匪谍嫌疑,先行羁押,以便追查同党,查明正法。

同时,将反对改编的学生领袖人物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等皆处以死刑。

此后,学生的处境更为不妙,有不少人陆续失踪。

据说,有些人竟被装进麻袋,又加上石头,一起投入深海。

一时白色恐怖盛行,个个害怕,人人自危。

在抗日时期,刘校长是个爱国者,组织有志青年,宣传救国的主张,在爱国人士中间很有影响。

那时,他突然被抓,立即引起山东籍知名人士的注意,在多人的救护下,总算保住了性命。

和刘校长一样,在抗战期间,张敏之校长也曾忠心耿耿,立下汗马功劳,只是他没有刘校长幸运,竟被冤死了。

后来,终获平反,获赔偿新台币六百万元。

在海军的白色恐怖下,发生多起强拉女生为妻事件。

佩兰自称,父亲是黄埔毕业的高级军官,丈夫是空军少尉,才唬住那帮不学无术的军人。

她克服军方阻挠,由彭湖辗转到达台湾,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台大中文系。

多方打听父母的消息,得知老人没有来台。

她寻找空军通校,得知在岗山,正民已经毕业,联系不上。

又找张维新表哥,这位热心的媒人,他已从风山培训班结业,也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