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经济上不仰仗旁人,她毅然放弃台大中文系,而考取台大护校。
因为该校能够供给食宿,免交学费。
在台北中央诊所实习时,碰到看病的张维新,从他口中才知道,正民已经赴美留学了。
张维新还不知正民与佩兰定婚,又要当媒人,给他们接上关系。
正民得信以后,去信说在经济上支援她,供她上大学。
可是,刘佩兰说:留学生怎能供应大学学费呢?从此,杨正民和刘佩兰又频繁地通起信来了。
她们的爱情如何发展呢?13留美遇老洋幼年所受教育的差异,形成儿童个性的不同,大了就不好改变了。
青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中老年的作为密不可分。
年幼时个性已经形成,长大后虽然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却能培养出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
1950年6月初,正民到了美国,接到维新的回信,趁星期天休息不上课,给佩兰去信,谈到离台后的新鲜见闻,介绍了老土和老洋的故事:他们十五名学员中,有两个人的个性与作风截然不同,他俩的言行南辕北辙。
因此,有位好开玩笑的同学,就送给他俩每人一个绰号,足以代表其个性,一位叫洋孙子,另一位叫土包子,简称老洋和老土。
五月中旬,春暖花开。
他们一伙人离开台北前往美国,第一站先飞日本,在那里等船。
就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参观东京的名胜古迹、动物园和博物馆,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
没想到出了意外,有位同伴在深夜里大叫,腹痛难忍,两眼无神,冷汗涌出,在床上打滚。
不得已呼叫救护车,把他送往美军医院。
车小人多,无法陪送。
第二天很早,同学们相约,急切地赶赴医院,探望同伴。
没有想到,看到病房里的一切,都给吓呆了,病人刚刚动过大手术,尚未清醒,鼻孔、口腔、腹部都插着胶皮管子,面如土色,不能言语,处于昏迷状态。
探望的同学都很吃惊,焦急地打听询问,他得了什么病?是否有生命危险?大家应该如何救助?因为他们都是初次出国,英文口语较差,听不太懂美籍医生的话。
没有想到老洋与众不同,与美籍医护人员谈笑风生,灵活无比,甚至连声调语气也模仿的惟妙惟肖。
好像他是在英美等国长大的。
于是老洋在同学中身价百增,神气十足。
因为时间紧迫,还要上船去美国,大家都担心同伴,一人病在东京。
就委托老洋多打听他的病情。
医生详细地诉说手术的过程,谈了病因、病况及治疗措施。
同学们都听不全懂,只有老洋不断点头,又说又笑,非常投缘。
他与医生亲热无比,肩并肩,手拉手,像多年相识的老友,一直陪伴到大门口。
学员们懂点英语,粗略知道医生的意思:病因是吃生鱼片,鱼刺咽下,刺破大肠,肠液流入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
回到旅馆,都想了解详情,你一句我一句地追问老洋,结果他的回答使人糊涂,让同伴奇怪的是他还没有其他同学知道得多。
原来老洋善于装腔作势,像个演员,不懂装懂,不会装会,以此哄人。
同学们问他,为什么假装听懂了呢?他说与洋人会话不如此,人家如何看得起呢?结果,留下那位开刀有病的同学,继续在那里住院治疗,其他十四人先走了。
一个月后,住院的同伴才赶到美国。
坐船23天,终于到了旧金山,然后转坐火车到军校。
初到美国,很觉新鲜。
凡事小心翼翼,处处留意学习,唯恐不足。
但是老洋却像回归故乡,处处显得高贵。
因为,当时军人待遇菲薄,大家在美国仍然节省,不敢浪费。
凡事自己干,箱子自己提,哪敢雇人代劳。
可是,老洋却与众不同,事事都要雇人,5美元、10美元的小费不断支出,比美国人还大方,处处显示派头。
并把美国人的所作所为,样样都看得高贵;把自己人的优良传统说成土气。
不知不觉,他的情感贴近了洋人,一天天与同伴疏远了。
于是,同学们在日常谈话中,多喊他洋孙子的外号,作为他的代名词。
另一位同学却与老洋相反,他时刻铭记过去的艰苦,节俭朴实,吃苦耐劳。
饭厅里的伙食,军方补助大部分,个人出钱很少,市场上买到同样的食品,需要高出三四倍的价钱。
常说贪贱吃穷人,老土永远记住这句俗话。
物美价廉的伙食他不用,饿了吃枕头面包,渴了喝自来水,连一瓶汽水也不买。
任何娱乐场所都不去,连一首歌都不会唱,扑克牌也不打,十足的乡巴佬作风。
所以同学都叫他土包子,他毫不介意,反认为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