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移民巴西(2)

2025-03-31 07:06:45

有一天,报纸上登载了一篇文章,介绍巴西这个国家。

文中描述,它地处南半球,浮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像鲤鱼脊一样,平原广阔。

高山峻岭稀少,没有沙漠。

且没有台风、地震等天灾。

地广人稀,可耕地占总面积的80%,比中国还大三四倍,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

那里常年气候温润,物产丰富。

路旁河边多是果树,硕果累累,俯拾皆是。

由于人口不足,居民好客,欢迎移民,没有种族歧视。

正民看了那篇报道以后,心里非常向往。

跑到图书馆,查阅了有关资料,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写了几封求职信。

不过,信寄出去后,也没敢抱过大的希望。

因为葡萄牙语他连一句也不懂。

隔了一段时间,忽然接到一家公司的聘书,条件很不错,倒令他喜出望外,开始办理全家移民的手续。

正民再三考虑,觉得如让佩兰带着四个孩子,留在台湾,度日艰难,那样对她太不公平。

甜蜜的爱情,暂时分开,自己也不肯。

再说由于两人都吃尽苦头,实在不想再分开了,决定全家一起行动。

1965年,批下了全家移民的证件。

那时大女儿十岁,老幺五岁,一家六口。

1965年,杨正民全家移民巴西前,刘佩兰与四个孩子的合影。

风风火火闯巴西,说起来胆子也够大的。

除了语言不通之外,手中积蓄匮乏。

加上多年加班加点、变卖家具的钱,也只有1900美元,买了六张船票,花去1600美元,就剩下300美元。

万一到了巴西,适应不下来,连回程的路费都没有,倘若移民途中,孩子旅程颠簸,头痛发热,需钱医治;或是到了巴西,万一找不到工作,都只能靠这点钱维持。

这点钱像腿弯里的汗水,一伸就干,真够冒险的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正民下定了决心,准备破釜沉舟。

为使这300美元升值,他和佩兰绞尽了脑汁。

到市场做调查,也向亲友请教,反复比较,最后商定:留下100美元作途中急用,用200美元购买尼龙线,编成蚌形女用手提包,以便到巴西销售赚钱。

因为当时,那样的提包是出口的紧缺货物,国外市场易于销售。

他们为了携带方便,佩兰又连续熬夜,把提包的缝线一针针拆开,使它能重叠起来,以紧缩体积,便于装箱。

市场上的包装箱,售价很高。

为了节省这笔开支,正民想到了电台里的通讯器材箱,当成废物堆放在院子里。

他就和有关人员谈妥,搬回来充当货箱。

仅仅手提包就装满了十只大箱。

怜君何事到天涯?朋友们知道了正民一家移民的壮举后,纷纷劝阻,都为他家的未来担忧。

多人询问:到了一个新的国家,举目无亲,完全陌生,语言不通,会比在这儿好吗?正民肯定地回答:暂时凶多吉少,不但不比这儿好,还一定会差得多。

那为什么要去呢?唉!为什么去?他摇摇头,有难言之隐,少言韬晦,不说了,天机不可泄露。

对朋友的说三道四,难以解释。

他不得不将真正的想法隐瞒,以免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那时,海峡两岸的关系是敏感的,犹如风口浪尖,这样的事不能多说。

移民巴西,尽管许多朋友不理解,可是也有知音。

在办理手续期间,通校十期的同学吕情之,恰好由南部来访。

听说正民去巴西,要跟他结伴同行。

并且也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

正民心里想:自家已经够冒险的了,如今又多一家。

别人说,这两家糊涂到一块儿,未来还不知要吃多少苦呢?情之说:我相信你的选择,你们能吃的苦,我们也能。

就这样,两人不谋而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两家在一起共12口人,在移民的漫长旅程里,成为亲密的同伴。

在整理行装时,薛台隆也来帮忙。

正民热恋时的情书被他翻出来,他一封封地阅读,比读琼瑶式的爱情小说还入迷。

并笑着俏皮地说:这些不要带走,我留着做纪念。

如若我做了作家,也许像琼瑶一样,拿它出版。

佩兰开心地大笑,问他为什么比阅读小说还上劲呢?他说,小说中的爱情是假的,这信中的恋爱是真的,我爱看真的。

经过交谈,这束信扎还是没有交给他,仍由佩兰珍藏着。

为了多拿一些薪水,正民一直工作着,到离开台湾的最后一天午夜,才休班。

由于他忙着加班加点,收拾行李箱的工作,就委托给朋友维新与朝銮7,请他们帮忙。

他们像正民的亲弟兄一样,热心帮助,精心料理。

知道杨家钱少,怕到那里费钱添置家具,因此把家中所有的破烂杂物,一件不丢地装进箱子。

杨从电台回家数数,六口人的行李,竟然装满了二十四只大箱。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哪有那么多家当,值得搬运到国外去?可是来不及,没法拆开看了。

夫妇感谢他们的热心相助,劝他俩回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