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母亲马万芝,看着庆鑫来回奔跑,问他干什么?他吞吞吐吐,说不清楚,拖延不住,最后吐露真情。
母亲听后,大发雷霆,训斥他:不学习,玩小鸡,把别人的小鸡留自家,是小偷行为。
不该把他人的财物占为己有。
她从屋里拿出家法,照着庆鑫的左手心,就是一阵竹板,一直打得皮开血流。
母亲流着泪说: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上,严格要求,对你有好处,我不忍打你,可是不得不打你,你今天挨了打,受到疼痛,就能一生一世地记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一个不取,就是饿死不做贼。
古语说:小时摸针,大来偷金。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为光明磊落,不干偷盗之事。
那时,庆鑫年仅四岁,对于母亲的教诲,还似懂非懂,只记得贪玩小鸡,就会挨竹板。
后经母亲多次解说,才深刻了解其真实意义:贪图吃喝玩乐,会走向偷盗、贪污、拐骗的邪路上去,招来真灾实祸。
事后,他的祖父为庆鑫的伤口,缝合四针,祖父一再嘱咐,今后要听母亲的话,不要惹她生气了。
旧时家中,长辈说了算,家务之事,祖母岳氏爱管,拿得起,放得下,很有威严。
小鸡风波惹得祖母大为恼怒,多次大骂,嫌儿媳太狠心。
从此,他的母亲改变方式,便不敢公开打他了。
但对庆鑫的要求,还是照样严格。
白天做错事,母亲仅用眼睛,看儿子一下。
庆鑫便心领神会,马上停止。
否则待母亲忙完家务,回到屋里,定会教训他。
小错,一五一十地进行批评;大错,便取出家法,竹板打手心,绝不留情。
疼在身上,苦在心里,不敢哭出声来。
庆鑫渐渐懂事,他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老人的溺爱,会使自己放纵。
母亲是为他好。
要是祖母知道了,母亲必定受气。
打完板子,母子抱成一团,哭成泪人。
那时,儿媳都怕婆婆,母亲在祖母面前低声下气,唯唯诺诺。
奶奶居高临下,挥来喝去,动不动就发脾气,来阵枪林弹雨。
母亲是受气媳妇,苦水闷在肚里,倒不出来有时想不开。
当时庆鑫年龄还小,丈夫不在家,给谁说呢?她心里烦闷,哭诉无门,忍无可忍,便想到寻死。
有一次,妈妈寻死上吊,被儿子发现,儿子跪在地上,两手紧紧地抱住母亲双腿,边哭边哀求:娘不要死,娘不要死。
母亲可怜孩子,改变了主意,搂住儿子,两眼热泪滚滚,落在儿子身上,留在儿子心里。
庆鑫实在生气,为母亲抱不平,说:我恨奶奶。
母亲却打断他的话,说:奶奶很可怜,年轻时受别人的气,受过不少罪。
奶奶心里不平,多年媳妇熬成婆,有气就撒在我身上。
妈受这点气不算什么,要敬重她老人家,不要生她的气。
希望奶奶出了气,身体更健康。
对于常常折磨她的婆婆,竟然没有恨,只有理解与宽恕。
她竟有那么多理由,原谅婆母,使人感动。
幼年时期,庆鑫与他的母亲心心相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儿子行动的依据。
唯有儿子能看懂她的眼神,分担她的忧愁。
舔犊情深,儿子是她的命根子,儿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影响,牵动着母亲的心。
他母亲教子,常讲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使儿子学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择邻而居。
还给他讲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岳飞的背上用针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使秦桧等奸臣见了丧魂落魄。
母亲的教子精神,可与孟母、岳母媲美。
母亲就像无私的蜡烛,燃烧了全部的母爱,照亮了孩子的未来。
经过几年的言传身教,年幼的庆鑫,逐渐形成读书的习惯。
当时,儿子能体会到母亲的心情,就是望子成龙,出人头地。
儿子是母亲的唯一希望,要是不成材,没有出息惹她生气,她的一生不是太悲惨了吗?那不是太可怜了吗?所以年幼的庆鑫,渐渐立下志向,发奋读书,誓报母恩。
在母亲的管教下,庆鑫五岁时,开始学习小学课本。
他读书勤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四年的课程。
三讲忠厚。
杨家责己严,待人宽。
庆鑫跟别的同学吵架,母亲总是先批评儿子,并不偏向他。
在家乡上小学时,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庆鑫为了一点小事,与一位同学大打出手,各不相让,相互对抗,撕破衣衫,灰头灰脸。
最后回到家中,母亲一眼看出来,他和别人打架了。
再三追问之下,庆鑫才说出原委。
她便拿起家法,朝儿子手心上,狠狠打了十下,手掌立刻肿胀,犹如气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