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移民巴西(8)

2025-03-31 07:06:46

通信以后,正民才知老家发生重大的变化。

1961年父亲已病故。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前夕,岳父随部队仓促撤退,家属离散,随即没有消息。

岳母带领儿子跃华,回到老家山东菏泽探花刘楼,娶了儿媳,有了孙女。

生活艰难,儿子跃华由城市转入农村,生活不习惯,得了神经病,自己去找他父亲,不幸走失。

儿媳改嫁,只剩下孙女如锦,与岳母相依为命。

岳母因岳父没有音讯,婚姻的不幸,儿子的失踪,儿媳的改嫁,女儿佩兰没有消息,文革冲击,使她的神经受到过大的刺激,得了老年痴呆症。

接信以后,佩兰忧心如焚,感念而泣,很为父母揪心。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两地遥遥数万里之间隔,并没有阻断母子之情,母亲在盼望着儿子归来,儿子也在想方设法与母亲相会。

正民说:每思及母亲,自己都有锥心刺骨的疼痛,每每泪下,不能控制。

她的音容笑貌虽已模糊,但她的处世箴言犹如指路明灯,却不敢忘记。

每当我面临生死存亡,是非善恶的重大抉择时,她给我信心和勇气;在脆弱无助、贫病交加、困顿难耐的苦涩岁月里,她给我意志和力量;在我出生入死、命悬一线的危险时刻,她给我毅力和胆量。

虽然听取教诲,只有十几个年头,然而美好的记忆受用无穷,却使他一生丰饶富足。

1966年,中国大陆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弟弟来信说老人受到冲击。

正民心里很是不安。

他不安于眼前平稳安逸的生活,不满足于定期汇款给大陆亲人的日子。

常常望洋兴叹,渴望去大陆探亲,去看一看老人。

在巴西,他的薪俸收入虽然比台湾多,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生活开支、学费也在成倍增加,剩不下钱,没有旅费,回大陆探亲的愿望就难以实现。

按当时的积累水平计算,即使再拼干十个春夏秋冬,也难于筹足往返路费。

这3650个日夜怎么熬呀!他们高龄体弱的母亲,已到风烛残年,是万万等不得的。

如果不能与母亲团聚,多年的愿望化为泡影,那将是终生的遗憾,死不瞑目。

如何筹钱呢?20两年致富华侨携儿带女,闯荡巴西,多是两手空空,起步艰难。

他们不得不选择简易的谋生之路,做提包生意。

有的人被税务员抄了家,货物被没收;有的被毒打,致使终身残废。

加上语言不通,更是投诉无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民回国探亲,增加收入的念头,日夜萦绕于脑际,千思百虑,日夜寻思。

他请教过许多挚友,别人认为他的工程师职业,已经令人羡慕。

如果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有失身份,得不偿失。

或者开个商店,一要有流动资金,二要有空闲时间,三要懂经营之道。

这些条件,当时的他一件也不具备。

朋友们也热心地为他策划,始终没有商议出一个好主意来。

那段时间,他整天陷入沉思之中,吃饭无味,彻夜难眠。

后来听说,巴西有一个航空研究院,相当于中国的清华大学,有位德高望重的冯教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他便专程登门求教,自我介绍后,冯沉思良久,说:我倒想出一个主意,就怕你不能接受。

正民急忙说:再难再累的事,我都愿意去做,以前许多苦事,我都干过了。

冯说:这不是吃大苦,也不是出大力的事,而是你能否接受那样的屈辱。

因为,你要赚大钱,多而快,只有一条路,就是做提包生意。

可是,这种生意要拉下脸皮,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低声下气,劝人购买。

你是有身份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还是个工程师,也初来乍到,语言不通,怎能屈辱地去做这种买卖呢?冯教授知识渊博,是工程界名望很高的专家,为巴西奉献一生,社会上很多名流工程师,都是他的高徒。

他说出的话,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正民心想,不管什么工作,只要能赚大钱,能回家看亲人,解决想家之苦就干,什么面子都不比这重要。

他立即表示:只要不犯法,能赚大钱就行,我现在还有什么架子呢?为实现探望父母,孝敬老人的愿望,我愿意去做,而且一定下决心做好。

冯教授这个办法,指明了发财的方向,改变了正民的命运,使他奠定了安身立命的经济基础。

冯教授去世以后,研究院为他塑立了铜像,专业研究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