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移民巴西(12)

2025-03-31 07:06:46

独在异乡为异客,人到中年倍思亲。

历尽千山万水,尝遍酸辣苦甜。

正民更加想念起老家来,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回祖国,投入母亲的怀抱。

他移民巴西的目的,就是要和家乡联络,能够有朝一日回家探亲,母子相会,尽尽孝心。

正民归心似箭,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实现他回国的夙愿。

就在他当教授后的第一个暑假,就准备回国探亲。

但是,那时回国探亲谈何容易?当时,巴西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巴西还有台湾大使馆,只能在台湾大使馆办理签证,先由台湾转赴香港。

正民到了香港准备入境,拿着巴西的护照、台湾的签证,在香港补办进入大陆的手续。

那时,大陆文革还在进行,中苏边境接连发生几次冲突,其中珍宝岛事件最为突出,苏联百万大军压境,解放军进入一级战备,应付突然袭击。

时局很是紧张,入境受到限制。

当时从台湾过来的人,进入大陆是困难的。

探家的要求没有批准,不能到家,败兴而归。

他没有灰心。

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美国总统访华。

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中国在纽约派出常驻代表团。

这时,大女儿一鸣已在美国上大学,由她联系在美国的中国代表处,提前办理回国签证。

这一次如愿以偿,终于回到了离别近三十年的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随着岁月的流失,正民已是年近半百,也早已为人之夫,为人之父。

母子相见,悲喜交集,刹那间,几疑身在梦境,他们紧紧相抱,嚎啕大哭,恨不得哭尽别后的伤痛,恨不得呼唤时光的倒流。

三十多年来,母亲面貌声调全变了,变得几乎不能辨认。

只有在她偶然一瞥的眼神中,还有以前的影子,使他忆起年幼时,他们相依为命的那段时光……。

母亲如醉如狂,哭笑无常,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口中不断喃喃地自语:我知道今生今世,还有再见你的一天。

佩兰也见到了婆母,他们又同去探望佩兰的母亲。

他们和佩兰的母亲相见,又是另一番情景。

他们很震惊,大大出乎意料。

佩兰的母亲已是神智不清。

佩兰之父多年没有消息,这给她第一重刺激。

儿子跃华不习惯农村生活,得了神经病,自己跑去找父亲,随后失踪。

儿媳改嫁,佩兰没有音讯,这给她第二重刺激。

文革时期,遭受到批斗,这是第三重刺激。

接二连三的精神打击下,身体虽然壮实,但是脑子不清楚,对过去的事情明白,对现实糊涂。

她的神经病时轻时重,时迷时醒,总不能痊愈。

眼睛又得了白内障,看物不清楚。

有时喃喃自语,说话不停,有时沉默不语,见熟人也不认识……。

佩兰见了久别的母亲,迎上前去说话。

她不声不响,好像聋子一般。

看看佩兰,不言不语。

佩兰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侄女如锦对她说话倒还好些,她们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多年,彼此还可以沟通。

回到了老家,几十年的意愿实现了,他们感到无比的幸福。

老家是什么呢?老家是童年的故乡,是生命的起点。

它是几十年来梦里才能看见的仙景,老家是永远的眷恋,老家是相思不完的情缘。

一旦回到老家,母子之情得到满足,有说不出的舒坦。

回到巴西,他们又讨论起教育子女问题。

这个时期,他们讨论的内容是:孩子早学的好处,聪明智慧的生理基础,激励幼童的经验。

促使孩子聪明的窃门是什么呢?21教子婴孩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超凡的智慧、健康的身体。

可是,这些优良素质,必须儿童亲自争取,付出心血才能获得,最亲近的人也无法代劳。

一切全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那么,父母和老师如何使孩子聪明呢?杨正民的子女成材,都读到两个博士,每个子女在智力上,都表现那么杰出。

他有什么样的特殊方法呢?子女都聪明,他的教子窍门是什么呢?他是按照母亲的教子方法,窍门是教子婴孩,此语出自《增广贤文》,就是对婴儿早教育。

不但对孩子早管,使他早早形成好习惯;也早教,早启发思维,增加孩子的智慧。

三岁就全托,离家去上学。

大女儿一鸣三岁时,佩兰工作,为了使孩子早得到好的教育,佩兰把松山附近的幼儿园,逐一考量和比较,都不太满意。

佩兰自幼受天主教的教育,她对教会学校特别有好感。

当时台北市,没有这类学校。

而在新竹市,有一所幼儿园,开设英语课,是德国修女彭姆姆创办的。

她是佩兰的一位小学老师,刚从菲律宾来到台湾。

他们只好舍近求远,准备把年仅三岁的鸣儿送去。

因为学校不办全托,不能寄宿托养。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耐心地在教友中求助。

终于找到一位好心的魏太太。

她答应照管鸣儿,可以住在她家里。

魏家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作伴,这样鸣儿就不会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