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民认为:孩子的机遇难得,利用幼年的超强记忆力,若能在五六岁时学会母语(汉语),再花四五年工夫学好英语,将可走遍半个世界;若在十六岁前,能学会拉丁语,则可更上一层楼,天南地北,五洲四洋任其遨游了。
幼年时期学习外语,学得既地道又精确,比成年苦学多年还要好些。
马利兰大学教授德凯泽说:人一过六岁,毫不费力地学习一种语言(不管是哪种语言)的能力就开始下降了。
如果相机而动,能再利用这段黄金年华,记忆一些经典文章,每天背熟一篇,在五六个假期内,所背熟的文章总数,将会相当可观。
因为,经典文章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这是数千年来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非常可贵。
儿时背诵,会终生不忘。
年纪越大,体会越深,更能融会贯通,自会引导自己的思路,可以作为待人处事的准则。
作为孩子的父母,想一想,如果不能在孩子的花样年华,以极大的心力培育他们,反而宠护过分,严厉不一,把他们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般地捧在手心。
孩子必将成为温室的花朵,任性自私,愚昧无知。
这样就算你心甘情愿地作牛作马,没有怨尤,以后孩子不长进,软弱无能,你也会十分痛苦。
正如古诗所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孩子智力的高低是天生的,即由基因决定的。
杨正民认为:聪明可由脑子锻炼得来。
对待子女,不但要早早管,而且在德智体等方面培育上,也要早开始。
人人都知道,孩子自幼喜爱运动,能使他身体非常健康。
例如杂技团演员、奥运冠军的培养,都从幼儿时期开始锻炼,才能出好成绩。
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早期学习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练习做事,激励脑子,加速发育,更有助于智慧和美德的增长。
科研新成果,各国报道多。
近几年,如何使孩子聪明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修改此文时,笔者发现有趣的报道,摘录于下。
2007年3月13日《参考消息》,标题是早期教育试验成效显著, 转载哥伦比亚《一周》周刊3月11日报道:卡拉特拉瓦学校进行早期教育试验,学生在艺术和体育方面,个个出类拔萃,在各种国际数学、文学的比赛中,赢得多块金牌。
这些学生从幼年时,就清楚自己该学什么,他们为提早进入大学作好准备。
有的11岁被大学化工系录取,有的14岁在医学系学习,有的14岁进入国立大学文学系,有的18岁已获得硕士学位。
他们并非神童,只是都很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
而且所有人都是在两岁,便开始读书识字,三岁学习数学、物理。
神经科学家认为,越早接受教育,效果越好。
哥伦比亚早期教育的倡导者,玛格达莱娜·莫拉莱斯指出:早期教育刺激,能够增加神经元的连接,因此幼童是学习东西最快的人群。
幼童的记忆力和观察力都很惊人,但问题是孩子注意力不够长期集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人的鼓励,这是可以调整的。
早期学习中伴随着种种快乐体验。
2007年2月21日《参考消息》转载《星期日英国泰晤士报》1月21日一期文章智力能测量吗?神经生物学家约翰·罗德等发现了一种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智能酶——Src,早学对大脑的激励,能产生一种智能酶Src,激发神经通路的建立,而神经通路能帮助存储和传输信息。
天才是如何产生的?此文引用迈克尔·豪教授的话说:人们往往夸大遗传的作用,他的研究认为勤奋、决心、积极性和专注是重要因素。
2006年11月7日《参考消息》登载西班牙《世界报》10月23日马丁·穆哈的文章,题目是《智力遗传的秘密》。
此文介绍了7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子女也获得了同样的殊荣;还介绍了JJ汤姆森自己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儿子与他的7名学生也获得此奖。
分析了前后两代人的成功因素。
文中引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智商高低与父母DNA联系率为20%,其余的智力是发展变化的,根据个人的生活改变和定型。
特别的激励可以使神经结构改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