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母亲流着泪,深有感触地说:交友要谨慎,要交‘善良忠厚’之士。
如果认为他心术不正,说什么都不要理睬他。
如果交朋友,要注意一个‘忠’字。
对待朋友要交心,他有不对的地方,你就要尽朋友之义,竭力规劝他,让他学好;你如果有错,也要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闻过则改,这样才能进步。
对朋友还要注意一个‘善’字,君子动口,不动手。
怎么可以打人呢?我们的家风是得理也让人。
以后再打架,不管对错,你都会挨板子。
事后,她还说:与朋友相处,要宽厚忍让,注意一个‘厚’字。
假如,有十只沉重的箱子,有三个人去搬,你一定要抢着搬四只;但是,如果有十个好吃的东西,由三人分享,你却绝不可以去吃四个。
这样对待朋友,友谊就会越来越长久,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
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解嘲与安慰,许多人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精心算计,对于省力气,有利益的事当仁不让,抢着干;而对繁重吃力的工作,朋友之间应尽的义务,个人需要舍点好处的事,则避而远之。
就当时来看,那些精明之人,占了便宜,但长此以往,人们发现他过于聪明,谁还愿意去跟这种人交往呢?他省下力气,占了小便宜,却没有想到后果严重,没有朋友相助,个人孤独无援地面对艰难,这不是因小失大吗?这不是得不偿失吗?他的母亲心地善良,帮助别人不遗余力。
当时有位亲戚,小孩患病,无粮保命,到杨家借钱。
当时祖父去世,祖母当家。
祖母心胸狭小,打发很少。
母亲见了,过意不去,就将她拉回房中,将自己陪嫁的首饰包好,悄悄地相赠。
亲戚感动得叩头谢恩,趴在地上不起。
后来,这事传到祖母耳朵里,还将母亲骂了一顿。
母亲教育儿子,长大以后要诚心助人,向大家不断奉献,只求耕耘,不求回报。
母亲说:这样做事,上天是不会亏待咱们的。
她把助人为乐挂在嘴上。
常讲: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抱定一颗仁爱之心,把自己喜欢的财物,主动送给更需要的人,帮人解难,可以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是她的处事态度,吃亏就是占便宜,这是她的算账方法。
老人的教诲,约法三章,孩子必须照办,形成家规,家规长期遵守,形成优良的家风。
教诲、家规、家风做到三位一体,形成杨家教子体系,像神仙的宝葫芦那样,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育了高尚的品德,继承了光荣的传统。
时间匆匆,幼年一晃而过。
庆鑫在家,虽然只有十几个年头,但家庭的温暖,老人的教诲刻骨铭心,丢不掉,用不完,一生受用无穷。
他从家里获得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田地房产,而是优良的家训。
对一个人来说,优良的品德远比财产更宝贵。
杨庆鑫接受老人的金玉良言甚多,内容丰富。
包括:祖父给家庭留下的治家格言;母亲在学习、待人、做事、治家等方面的家训。
杨家的家风,归根结底有三条是最根本的,即忠厚善良、勤奋读书、教子婴孩。
俗话说,忠厚传家久,家和万事兴。
古人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古往今来,人和要靠忠厚善良。
他家与世无争,朋友亲善,邻居和睦。
这样的人家注重美德,怎能得不到朋友的支持呢?这也就是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吧! 得人心者,得天下。
他家并不想得天下,不是惧怕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福禄,而是为公理而善。
他总不忘祖辈的遗训,坚持忠厚善良和勤俭朴素,尽己所能,帮助别人。
这使他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朋友众多。
教子婴孩、勤奋读书的家风,使庆鑫幼年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
在他七八岁时,已经完成初级小学的全部课程。
那时,这个年龄的农村儿童一般才进小学,比他晚三四年。
同样,他的妹妹兰英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十二岁进入中学,十八岁考取了大学本科,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庆鑫自己有亲身体会,把家训应用在教子上,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博士。
这才是谁也抢不走的财富,这样的家风不是传家之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