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2)

2025-03-31 07:06:46

盖夫人热爱农民的纯朴、敦厚,更醉心于返璞归真的田园之乐。

为了心爱的农场,她一直没有离开过福市。

他们的农场在福市郊区,离城大约二三十公里。

平时,只要有空闲时间,盖夫人就会开车,跑到农场去,套件粗布衣服,戴上草帽,穿上运动球鞋,下到田间劳动。

盖先生每到周末,则返家一次。

他每次回来,不管晴天下雨,都陪夫人一块到农场去,下田劳作。

他们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也因为受其父母影响,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热爱劳动。

在作物栽培、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每次外出旅行,总会带来一些罕见的植物种子,或一些幼苗,或几根枝条,栽种在苗圃里,进行培植。

因而,农场里集中了各种奇花异木,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杨从他那儿学来很多农业技术知识,后来用在自己小园的开垦上。

刚认识不久,知道杨出身农村,盖夫人就开车带着他,高兴地去参观她的农场了。

其面积有1500多亩,一片大平原,左边有个大湖,四条河流汇入其中,流水潺潺,长年不断。

湖水荡漾,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中的游鱼。

由于沿湖遍植阔叶树,树木林立,绿树成荫,即使在炎夏,也是气爽神怡。

湖水像一面镜子,清凉透肤。

这时,如果游玩于岸边,或闲坐于石凳之上,从树上摘下水果,进行品尝,实在是人生一乐!湖畔建有房舍、亭台、花园。

园中百花争艳,姹紫嫣红,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真叫人赏心悦目,心醉神迷。

更远处有果林,果实累累,随风飘香,令人垂涎欲滴。

牧场在农场的尽头,草地常年繁茂,一片碧绿。

成群的牛、羊、驴、马等在此奔跑,个个如龙似虎。

良好的气候,肥沃的土壤,美丽的植被,风景如画,使正民不禁感慨万千,多么好的地方啊!连种下茄子、棉花都会长成树,枝繁叶茂,不必年年栽种,多年生长。

回想到中国北方老家,很多地方是穷乡僻壤,冬季一到,天寒地冻,草木干枯,大地雪白,雾气茫茫。

由于粮食饲料不足,又没有青草,牲畜明显地消瘦。

而眼前,这个得天独厚的国家,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只要每天起来,把栅栏打开,将牲口赶出去,随时随地可以吃草,大自然就把它们养得膘肥体壮。

这儿的农民,比起生长在中国北方的儿女,真不知要幸福多少倍!盖夫人察言观色,心细如针,看到正民沉默,若有所思,问他是不是想念家乡?杨被他一语道破,倒觉不好意思。

只是慢悠悠地说一句:我国南方气候暖和,物产丰富。

北方有些地方,就不能跟这里相比了。

一到冬季,几场风雪过后,牛羊哪里有青草可吃呢?她说:我在美国多年,知道下雪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巴西这地方,常年无雪,有其他国家比不上的好处。

可是,也正因如此,人们就不懂得人生艰难,就不知道艰苦奋斗了。

所以困苦的环境,也有好处,又何尝不是给人磨练,给人一个机会,能够拼搏向上呢?她的话语重心长,更冲淡了正民的拘谨。

正民豁然开朗,心想真是遇到知己。

他逐渐发现,夫人的心境是那么灵慧、那么机智、体谅别人,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贤德夫人。

在他们的农场里,设备齐全,有很多机器,如挤轧甘蔗机,腰果去皮机,农药喷洒机。

还有工人房、冷冻库房、贮藏室等,可以居住工人,冷藏产品,存放机械,称得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农场。

那时雇有五六个工人,日产蔬菜、水果数百公斤之多。

1970年,盖先生荣升教育部司长,孩子跟去上学,全家必须搬到首都去。

夫人舍不得农场,说什么也不想出卖。

如把农场销售给别人,实在心疼,里面的每棵树、每株花都付出了她的心血,她与农场结下不解之缘,有了难分难舍的感情。

她认为,要卖给一个不相识的人,不会照料它,不出几年,农场就要面目全非。

盖氏夫妇左思右想,像要出嫁女儿一般,要把农场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才能放心离开。

因此,才出现了要把农场赠给杨的那一幕。

维新因此移居巴西,来接收农场。

交接以前,盖夫人计划周到,已经把农场布置好了,几个房间的用品齐备。

准备了六个人的床铺被褥,就连饭桌、冰箱、炉灶、洗衣机、锅碗瓢勺、米面油盐,也一应俱全,样样不缺。

还在大门上挂了两张狐狸皮。

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蝙蝠飞入,以免孩子害怕。

夫人体贴入微,心细情暖,令人感动。

维新一家,欢欢喜喜地住进去。

一切圆满,人人得意。

正民深深为他们高兴,回想自己移民巴西,举目无亲,食宿无着,工作难找,与他们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实有天壤之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