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3)

2025-03-31 07:06:46

正民想,维新每天摘取树上水果,运到市场上去卖,收入相当可观,顺便带些日用品来。

他们很快就会过上幸福生活,不愁成为小康之家了。

实现美好的梦想,指日可待!可是,事实与理想,毕竟还有一段距离。

维新一家,起初看到那么多宽敞的房子,那么大的自然空间,任孩子游戏,真是喜出望外,赞不绝口。

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对农场的经营,却没有找着门路。

问题就出在没有本钱,两手空空。

来时,他们六张船票都是东挪西借的,哪有余钱买那中型卡车、请两个工人呢?而正民那时也不富裕,自己勉强糊口。

要想帮助他,实在为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们自己也曾试过几次,租了部汽车,采集果子到市场上去卖,所得报酬还不够租车的费用。

一家人从早忙到晚,竟一无所获。

维新骑虎难下,满脸无奈地说:我来巴西,难道就是为了尽吃水果吗?说得好友无言以对。

维新身无分文,语言不通,人手不够,农场的经营,孩子的教育,件件都是难题。

眼看着这么大的一片良田美景,转眼就可以变成财富,但他们却没有能力承担下来。

套句中国老话来说,财神爷来了,没有留住又走了,捧着金饭碗挨饿,这是多么可惜!这种萍水相逢的友情,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人种。

而今,他们不仅没有能力接受,还白白耽误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体察到维新哥初来乍到,尚存在着语言、资金、种植、经营等困难,不能很快克服,使他们处于尴尬的境地。

正民垂头丧气,敲开了盖府的大门。

心里满怀歉意。

盖夫人不待开口,立刻说:我已经到农场看过了,他们的困难,我很理解。

孩子需要上学,我已在城里买好一处小住宅,送给张君(维新)9,可使他们暂住几年,待将来他有所发展时,再买大的。

维新后来在那栋房子里住了好多年,才自己买了一所新住宅。

那天,杨心情激动,也不记得自己如何走出她家的。

盖家不但没有责怪维新,嫌他弄荒了农场,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慷慨解囊,一次又一次出资,大义俯就,给维新买了住房。

使杨、张心中充满了愧疚。

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有缘人!除了缘分之外,他实在无法解释这一切。

盖夫人曾不止一次说:我们对一般人,并非都是如此慷慨。

假若如此,我们早就变成穷光蛋了,哪里会有今天。

实在是你能屈能伸,值得信赖敬重,这样才会对你推心置腹的。

盖氏夫妇欣赏正民的勇气,敢于面对人生,不畏艰辛,给予特殊优待。

正民做事,遵照祖父忠厚善良的传统,真没想到刚到巴西的时候,自己是小贩生涯,异国漂流,多灾多难,艰难求生,竟能得到大人物的器重。

他是贵族出身,声名显赫,学界泰斗,大学校长,教育部副部长。

几十年来,彼此交往,亲如父子,心意相通,成为知己。

这使正民志得意满,了无歉憾,自豪一生。

盖先生去教育部工作后,正民到首都任教,他们的关系有新的发展。

正民进入巴西利亚大学,连续28次被选为模范教授,这在巴西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23模范教授好景不长,巴大全校迷漫着校长普选的呼声。

都认为自己投票,选举出来的校长是最好的。

想不到,这种大民主很怪,有欺骗性,选出来的校长竟是结党营私,趋炎附势的小人。

正民自幼就有学医的志向,为什么从事教学工作呢?他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良师。

我一生中遇到多位好的老师和校长。

他们有的拯救过我的性命,有的改变过我的命运,有的影响我做人处事的态度,这是我后半生选择教书作为终身职业的原因。

每当学生有疑难问题时,不论是课业上,还是生活上,我都尽己所能,给予帮助,这也算我报答老师们的恩情了。

1972年,正民离开巴拉伊巴大学,转入中央大学,担任教授之职。

这个大学位居巴西利亚的北翼,和首都一样,非常年轻,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由于它直属总统府管辖,校长与部长同级,由此可见,它有特殊优越地位。

此校设备完善,教职员的待遇较高,因此请来了许多外国教授。

校誉蒸蒸日上,驰名国内外,南美各国的精英学子,都以能到巴大读书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