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5)

2025-03-31 07:06:46

二是为了节省孩子的学费。

迁到巴西后,孩子上午去巴西学校,学习葡语;下午去美国学校,学习英语,这样每人交两份学费。

那时,巴西的美国学校学费,由于政府不再补贴,一下子涨价许多。

只有特别富有的人,才能交得起昂贵的学费。

杨家经济困难,自己无法负担,准备转学,这事惊动了校方。

校方以杨家孩子转学为题,特别开了校务会议。

因为这四个孩子常常考第一,校方对他们特别照顾,开了方便之门。

研究结果,四个孩子都少交过半,只缴付一个半学生的学费。

杨家感动万分。

但是,孩子不毕业不能搬家,夫妻仍然忍受分离之苦。

正民借住学生宿舍,虽有诸多不便,可是从未向领导伸过手。

他无私无欲,努力工作,深受同仁的赞赏。

院长也受感动,想起他没有教员宿舍,就将他请到办公室,问他:每位老师来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宿舍。

你在学生宿舍住了三四年,怎么从来没有见你递过申请表呢?他回答说:教员宿舍不够分配,我家眷没来,暂住学生宿舍,既省钱又方便,没有必要申请。

院长说:不行,不行,教授怎么可以住那样差的地方呢?他心里想:一点不差呀!有床铺,有桌椅,有足够营养的饭菜,每个月节省的房租,就可以买好多东西呢!院长哪里知道,他连吃不饱的日子都熬过来了。

现在这种生活,跟流浪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然而,院长仍然坚持,要他填表。

那时,学校刚刚兴建教师宿舍,很多拖家带眷的老师们,都还租着房子住呢。

院长此时主动找他,让他排上号,目的就是怕房子盖好以后,他可能失去机会,那就太可惜了。

其用心之良苦,实在令人感动。

还有一次,正民在巴拉伊巴大学教学时,学校闹穷,发不出薪水,人人紧张万分,天天到出纳处催问,预支薪水,唯恐白干了工作,拿不到报酬。

他心里想,这么大的一所大学,怎么可能对不起员工呢?所以他安心得很。

后来出纳主任说:杨教授,我注意了很久,你是唯一没有来催薪的,也是没有预支薪水的。

请你明天到我那儿领钱吧!杨说:还不缺钱用。

出纳主任说:你有钱,是你自己的,领钱是你的权利,为什么要放弃呢?那时,正民在电机系任教,教授医疗仪器电子工程。

他表情严肃,不善于作秀,说葡萄牙语和谈笑的本事,远远不及其他教授,每当隔壁传来学生的笑声时,他就感到自己的不足。

可是,他做过几年电气维修工作,有实践经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很受学生欢迎。

他受到学生的爱戴,跟别人比起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民从不满足现状,他受聘于巴西最高学府,很早就是正教授,并在学术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他仍然不辞劳苦,继续深造。

巴大教课六年,就有一年的公休。

1976年他还利用公休时间,进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进修,取得生物电子工程硕士。

甚至远赴美国哈佛大学,修完博士学分,没有参与考评,离哈佛博士仅是一步之遥。

正民不准学生偷懒。

有的以为期中成绩好,期末考试就不必努力,反正平均成绩及格就可以了。

他故意不公布期中测验成绩,并且以固定比例淘汰的方式,激励学生不懈怠地学习。

巴大的图书馆从不关门,二十四小时开放,每到考试前,只见学生彻夜苦读,生怕被淘汰。

几年后,儿子定一考进巴大,在图书馆里,每每看到父亲的学生,都不敢靠近,生怕他们会不满,在背后咒骂父亲。

可是,事实证明正民是对的,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丝毫没有降低。

他的办公室,经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都是来讨论功课的,其中还有很多学生是他从来没有教过的,也来请教问题,他诲人不倦,有求必应。

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都抄录下来,翻阅资料,钻研深透,然后再告诉学生。

再加上师生之间互动讨论,即使碰到高深难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所谓教学相长,真是一点不假,杨从学生那里也得到不少启发。

他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发明了携带式心电图机和移动电话。

他有求必应,热心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那段时间,他吃住、看书,都跟学生在一起,简直成了学生中的一员。

与学生的情谊,也情同父子兄弟。

在巴大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常常过了就餐时间,还有一群学生围着,谈学习,谈生活,不肯离去。

他对学生的私生活,如交友、处事、待人接物、前途等问题,都真心诚意地给予指导。

他常常介绍自己成才的经历、教子成功的经验,很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