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6)

2025-03-31 07:06:46

他曾对一位刚来校的华人教授说:教书的目的是要育人,如果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书是教不好的。

要言教,更要身教,身体力行地显现出你的爱心来。

上课讲慢一点,细一点,同时辅导学生也耐心一点。

有一次,他遇见一位学生,这名学生向其父母介绍:这就是我常提到的杨教授。

我上大学时,他劝我晚点找女朋友;上研究所时,劝我晚点结婚;去美国读博士前,又劝我晚点生孩子。

其父母笑着称赞他是父母教授,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照顾孩子。

还说,他们在家经常听说杨教授的事迹。

家长与他还没有见面,已熟悉了他,像老朋友一般。

还有个学生叫马诺奥,年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四肢弯曲,不能走路,只得坐着轮椅上课。

正民鼓励他:身残志要坚,有不懂的地方就要问,我在楼上办公,你不能上楼,有问题叫同学叫我,我一定会来的。

马诺奥感动得流泪,紧紧地拉着教授的手不放。

这位学生受到鼓励,发奋图强,努力上进,后来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创下全院的历史记录,后被巴西总统府聘入技术室,担任工程师之职。

每次学生毕业,目送一批学子离开校门,进入社会,正民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欣慰。

回想起,他们四年前,刚进校门时,多么天真幼稚,而现在却变得成熟稳重,进退有据,将来都是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

教育工作虽不敢奢求一树百获,但至少要使他们学有专长,得到谋生之技。

希望他们服务社会,不要抛弃所学专业,不要忘了肩上的责任,卓有成效地向前迈进。

刚去时,巴西的华人老师很少,除他以外,就是廖教授。

廖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博士,专攻核子物理。

想不到,在异地他乡遇到同胞,血浓于水,不久他俩成为好友。

后来的华人教授,还有何和林等八位。

二十多年来,正民教过的学生就有两千多人,很多人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每到一个城市,总会遇到熟人。

平时,常有人带着家眷探望他,所以他虽在异国他乡,长期夫妻分离,却也并不寂寞。

巴西人热情豪爽,喜欢主动帮助别人。

他们热情洋溢,尊师重道。

不但学生本人,连同他们的父母兄弟,叔伯姑舅,也都跟教授们建立了友谊,有了密切的关系。

正民到机关办事,总是得到热情的帮助。

他已经真正爱上巴西人,不能与他们分割了。

由于谦逊而诚恳的努力,跟学生有了深厚的感情,在每学期的期末选举最受爱戴的教授时,他都次次中选,竟连续获得模范教授达二十八次之多,这在巴西是史无前例的。

最后,以终身教授离休,全职全薪,这在巴西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70年代的杨正民和刘佩兰。

在学生毕业典礼上,被选的模范教授优先,都坐在前面。

鲜花美丽,掌声醉人。

可以携带夫人参加,不善言辞的他,总是尽量避免太突出的位置。

几年后佩兰到了巴大,对于别的宴会都无兴趣,常常缺席。

唯独模范教授这个首位,她不肯放弃,每次都很早起来,穿戴整齐,陪伴丈夫,大大方方,潇潇洒洒,坐在前面,等着典礼的开始。

她一生相夫教子,辛苦持家,在物质上从来没要过补偿。

口齿笨拙的丈夫对于她,也从来不说句感谢的话。

而到这个时候,却使她感到愉快,得到莫大安慰。

她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得到补偿了。

巴大的教学风气影响很多人,正民夫妇的谈话内容也转到教育上来。

他们回忆了传统家教的一些做法,分析了科学育人的好处,总结了教子成才的诀窍,使别的家长争相学习。

24循循善诱外界的不良影响层出不穷。

正民认为不应该让孩子浪费时间,做错误的选择和摸索。

尤其是不能放纵他们,使其养成不良习性。

父母要为子女提出目标,循循善诱,引领他们前进。

教育孩子不易,现代父母更难当,有许多困惑:管教孩子,怕他们讨厌;太严了,怕扼杀子女的天性;太松了,怕孩子变坏;毕业以后,怕找不到工作。

如何解决这四怕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常任老师,要担当起教导、引路的责任,如何教育孩子呢?就是循循善诱,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意思是孔子有步骤、有次序地引导学生。

杨化宇说:父母有训练孩子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