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7)

2025-03-31 07:06:46

天天检查不放松,培养兴趣乐无穷。

正民与天下父母一样,都期望孩子们在学业上一帆风顺,事业上成功。

他自知早期长期流浪,学校环境恶劣,文化根基不扎实。

后来比别人多用了数倍的努力,才赶上别人。

为了不让孩子们重蹈覆辙,他便十分重视他们的基础教育。

幼童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荒废学业。

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孩子功课差,不要紧,孩子大了会上路。

正民认为应该抓一个早字,达到一个好字。

如何引导孩子的学习,使他不烦呢?孩子们五岁入学,正民夫妇不管多么忙碌,总要每天检查他们的功课,发现不懂的地方,不急不躁,立即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孩子在小的时候,根本没有分辨能力。

这个说喜欢语文,那个说喜欢算术。

只要成绩考得好,兴趣便随之而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积极性就高了。

父母应该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很重要,教育专家卢勤说:天才是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创造出来的。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要步步为营,要有个过程。

譬如说有个孩子,算术不好,回家不曾做习题,上课听不懂,三次考试不及格,自然对算术失去兴趣。

父母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唠叨催促,要他用功,孩子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发生争吵。

孩子自己也知道用功的好处,可是任他怎么努力,还是没办法听懂考好。

加减法都还没弄清楚,怎么去做乘除呢?教学进度可不能等他一个人呀!这时,如果有人督促他从加减法做起,每天做几个习题,由易到难,往前追赶。

找准切入口,有微小的进步,就要鼓励。

当有一天,他能跟上班里的同学,甚至超越别的同学时,信心便建立起来。

久而久之,他会形成勤奋读书的习惯,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主动积极地学习。

不愁他不爱读书,也不愁他不爱算术了。

看到许多家庭,家长愁眉苦脸,怨天尤人,嫌孩子不争气,就是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问题出在孩子的学习上,原因在家长身上,子女年幼时,你关心孩子的学习了吗?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吗?给他补过课吗?望子成龙,却又不懂教育的方法,不趁年幼时教导子女,不从小事做起,怎么能达到目的呢?基础知识没学好,孩子大了,怎么能学好高深的学问呢?正民夫妇说:读书如走路,走一步,跟一步,低头弄草鞋,同行已过渡。

科学知识如链条,如有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不能工作。

又如建筑大楼,第一二层质量差,也影响三四层。

孩子的某些知识差,一定要补上,以后学习才省力。

对孩子的智力成长,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科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研究过高考状元,发现他们不一定智力最高,而是学习习惯很好。

好的习惯的养成,要从入学开始,父母要经常检查孩子的学业,多多鼓励。

表扬比赛鼓信心,争先恐后都认真。

子女学习的好坏,归根到底要靠孩子自己,只有孩子主动努力学习,想学习,会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那么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除了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外,还进行竞争比赛。

避免过多的指责和埋怨,多用鼓励表扬,培养子女的信心和坚忍精神。

杨家移民初期,全家连一句本地语言也不懂。

为了补上葡语,请来了附近的巴西女学生,教孩子葡萄牙文字。

选用的课本是最浅显的,大家都来学,每人每天记录,看谁学得生词多,大家互相鼓励竞争。

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学会了当地语言。

为了让孩子小时候学好英语和葡语,那时他们上午去巴西小学,下午去美国学校。

语言不同,内容一样,两次讲授,加深理解。

除了完成两边的作业以外,佩兰还时常拜访老师,要求多加习题。

四个孩子进步很快,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年年考第一,奖牌、奖品双手都捧不了。

生活中,人人需要鼓励。

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杨家虽然经济困难,但每年都合照留影,孩子把在校获得的奖品,光荣标志挂在胸前,个个像凯旋而归的英雄,使他们欣赏自己的成功,从小就了解什么是荣誉和责任。

认真学习,夜里很晚电灯不熄。

每到周末,别的孩子都与家长游山玩水。

杨家的孩子,一早起来,全家出发,推个小车,到图书馆借书。

人人都有个精美的记事簿,把读过的书名、在校得到的奖励,都记载在里面。

年终进行检查,父母评说,看谁的记录最好,谁就最光荣。

父母常常夸他们是好学生。

父母发现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的进步,使孩子有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