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杨家六口人,犹如一个整体,没有谁单独看一场电影。
下了课,个个急速回家,一齐用餐。
孩子们在学习上互相比赛。
大孩子有争胜心,要做表率,小孩子有自尊心,起而效尤。
在谁都想赢的努力下,在他们都不认输的竞争中,大家争先恐后,比赛谁的成绩好,孩子自己管自己,就能实现全赢。
这样,就能使孩子们拔尖,成为班里的第一,学校里的状元,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阶梯。
目标专一不分心,严防诱惑向前奔。
杨正民夫妇对于孩子的成长计划,早在出生以前就有所打算,并且两人意见始终一致。
杨家的孩子说:父母好像专业登山者,总是计划着要爬上另一个更高的山头。
正民认为,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父母要热情地引导他们,不给他们走弯路的机会,这一点不会错。
这样能使孩子节省时间,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向目标前进。
现在是多元化的复杂社会,孰是孰非辨别很难,分寸之间的掌握更是难上加难。
孩子在求学的路上,存在着太多的诱惑。
一旦为诱惑所迷,不专心读书,就会半途而废。
过去有人说:读书的比牛毛还多,成功的比牛角还稀。
主要原因是,多数人不能专心致志,不能学有所成。
现在,读书的人更多,读成博士的还为数不多,主要是外界的不良影响层出不穷。
正民认为,不该让孩子浪费时间,作错误的选择和摸索。
尤其是不能放纵他们,使其养成不良的习性。
父母要为子女提出目标,循循善诱,引领他们前进。
杨家要求孩子专心,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什么时候旁杈斜出,他就及时修剪,使孩子一直在成功的道路上猛进,直到攀登顶峰。
正民说:我不主张学历至上,但觉得应该鼓励孩子多念书。
长大以后,有高深的科学知识,可以做更复杂的事。
如果不趁年轻时多读些书,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很难有立身之地。
曾经有一次,大女儿一鸣也想经商,她知道父亲卖台布很是辛苦,便偷偷地走街串巷,帮他做买卖。
她小小的年纪,很会用葡语说话,长得又可爱,卖得很顺利,一下子赚了不少钱。
如果在别家,父母可能会夸奖一番,说孩子能,有出息,能体贴大人的辛苦。
可是,正民却对孩子表扬以后,加了一些批评。
要求女儿停止经商,以后再也不许这样,要她乖乖地念书。
如果这次不批评她,她就会引以为荣,继续把精力用在这事上。
不能专心致志上学,那样还能念好书吗?正民夫妇注意了解孩子,看到子女的一举一动,就能猜到她们的思想,知道行动目标。
有一次,正民刚回家看到,孩子们在书桌前念书,神态有些慌张,看出孩子在装样子。
估计在他进来以前,在玩些什么。
他走到电视机前,摸摸电视机居然是热的。
他扫视孩子们一眼,儿女们个个不敢抬头。
他二话没说,将电视机插头拔下来,锁进抽屉里。
平时,他严禁孩子自己开电视。
节目多是供人消遣的,广告、色情、暴力等都不适于孩子看。
决不能让孩子养成收看电视的习惯,那将浪费宝贵的时机,耽误学业,贻误终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正民总是节约家庭开支,选择最好的学校,使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鸣在台湾是这样,舍近求远,到新竹去上幼儿园;到了巴西也是这样,为了学好英语,送孩子到美国学校读书,尽管学费昂贵,他们也在所不惜。
正民为了节省学费,家庭长期分居,日夜工作,身兼几职,努力赚钱,供孩子们读书。
那时,他一份薪水,经济拮据,还要负担大陆四个家庭,和同学的家不能相提并论。
大女儿从学校回来,说,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个家这么破烂呢?同学的家庭都很漂亮啊!正民听到这些话,心如刀绞,只好安慰女儿,让孩子树立理想,说:我们的希望在将来,为了将来的富裕,现在就得吃点苦。
有时,孩子不免嘀咕,好多同学一到暑假,就坐飞机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了,而他们连飞机都没坐过。
那时经济困难,别说坐飞机,逛世界;就连坐汽车,在近处旅游都难以实现。
他们只好安慰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将来等你们学有所成,不用你破费分文,人家会来邀请。
这些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鼓舞着子女,发奋图强。
想不到,后来都实现了。
贫困出身,很想翻身,是重要的力量之源。
因为家里穷,孩子没有门路,不能追求物质享受,只能勤奋努力,心无二用,反而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