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年得宝(7)

2025-03-31 07:06:43

庆鑫说:我除了将老人的教诲作为座右铭,终生奉守外,还将它刻印成册,当做传家之宝流传后世,使这种杨氏家风代代相传。

庆鑫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本该一帆风顺。

可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1941年,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战火连天,硝烟弥漫。

村里人发现五位学生不见了,他们都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

晚饭时,各家大人吃不下饭,心急如焚,到处打听,后得到一点蛛丝马迹,传说他们去打日本鬼子去了。

这个消息迅速在全村传播开来。

那年杨庆鑫十二岁,忽然失踪了。

他的母亲急忙打听,发现家里的德国手枪不翼而飞,心中难过,如百爪挠心,泪湿衣巾。

他的父亲回家,责怪母亲治家不严,竟允许这样年幼的儿子去和正规日军拼命。

母亲更不是滋味,无奈奔跑,到处寻找。

第二天炮声隆隆,传说日军大队人马回来了,血洗了那个村寨。

家中的人都快急疯了。

庆鑫的命运如何呢?3抗日游击日军侵占华北,村里有六人失踪。

第二天夜里,有人大声叫门,喊着送尸体的来了。

杨庆鑫的母亲吓呆了,腿站也站不起来,父亲颤抖着去开门……父亲战战兢兢,颤抖着开了门,张嘴大哭,泪水不断,看到尸体,却发现衣服不对。

睁眼细看,原是本村祥迎的尸体。

天明以前,又送来祥欣的尸体。

天亮以后,又送来摸爬滚打逃离虎口,受了重伤的庆贵和庆瑶。

经过询问,得知杨庆鑫和杨庆璜也确实是去参战了。

家中更是担心,连六大伯杨明善也疑虑了,这次守护神能不能起作用呢?庆鑫如何失踪?他们为什么去打鬼子呢?1935年,庆鑫初小毕业,随父亲到县城上学,插入高级小学预科班。

这个班实际上是四年级复习班,对初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

他父亲知道庆鑫初小课程已经学完。

但是作为优秀教师,他更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让孩子系统复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知识向深度扩展,就能成绩优异,升入好的中学。

所以先进预科班,再升入五年级。

这就好像有经验的农民,实施蹲苗一样,在苗期限制施肥、浇水,使幼苗根往深处扎,根深才能叶茂,茎叶才能粗壮,能起到抗旱防灾作用。

掌握了牢固的知识基础,这是他成功的第二个因素。

庆鑫经过了预科复习,知识基础巩固提高了,学习劲头和信心更足了。

他出生在耕读世家,很早就养成读书的习惯,书籍为他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知识使他掌握了做事的钥匙。

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

他不但能学好课内知识,而且求知欲强,理解能力好,喜欢到图书馆去,借课外书,几天一本,几乎读遍了馆里所有的儿童读物。

在班里,他年龄最小,个头最矮,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深得师生的夸奖。

但是父母怕他自满,不再努力,却从不表扬他。

父亲说:学生的本份,就是勤读诗书,成绩好是应该的,学习差才是意外。

那时,何思源是山东省教育厅长,老家在菏泽,全省学校迅速发展,威望很高。

何的学历是六中 ——北大——哥伦比亚大学。

他的成长道路顺畅,有志青年非常向往,前人的榜样使庆鑫树立了宏伟的理想。

如果是太平盛世,十六七岁就可以升入大学,锦绣的前程在望了。

晴天一声霹雳,乌云布满天空。

乱世大劫开始了,为什么太阳的光芒,偏被乌云遮挡?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寇疯狂侵略中国,国军节节败退,华北失陷了,连定陶也不能幸免。

正如文天祥的诗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1938年5月鬼子侵犯县城,机关学校全部关闭,有的撤到南方,有的躲到乡下。

风云突变,兵连祸结,哪里有学生能安心念书的地方呢?庆鑫高级小学还没毕业,就逃回家中,热爱读书的人不改其志,闭门不出,痴心自学,不但继续学了没学完的高小课程,而且钻研了中学数理化课本,还背诵了不少中学国文课本中的短文。

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坚持长期自学,这是他成功的第四个因素。

1937年是个多难之秋,战祸如滚滚洪水,不期而至。

在祸水中挣扎的爱国人士,有不同的反响。

有位裴雪峰老师,他是河北人,清华大学毕业,主张教育救国,成立定陶中学,并进行第一次招生。

以后日军侵占县城,这个学校就撤到乡下,流动上课。

1941年,孙良诚的部队开到鲁西南,日伪军龟缩在县城,局面稍有改善,定陶中学在偏远的潘楼村上课,并扩大招生,来满足一些孩子上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