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奇遇纪实(12)

2025-03-31 07:06:46

听到小米鲁的叙述,合情合理,面面兼顾,真叫正民惊讶,不知说什么是好。

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小伙子,办起事来,竟想得这么周全,还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

杨心里漾起了无限的敬佩之意,对于盖氏夫妇的教子经验,顿觉无限地佩服。

在正民诚恳的请教下,他们说: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磨练。

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做事,教他们肯用头脑,不畏艰难,面对事实,分析事理。

这样,日积月累,经验增多,孩子们的办事能力,自然地会随着年龄渐大而日益提高。

两年以后,小米鲁学完普通的基础课,升级到电机系,修习专业课程。

可是,他只选了十二个学分,问他为何修得那么少?他说必须在外打工,担任两份工作,赚钱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

这样的答复,使正民不禁大感惊疑!天啊,巴西国家副部长的儿子,他有那样显赫的家庭,父母对别人那么慷慨,把价值几十万美元的农场白白送人,连来自万里之外的陌生人都热情相助,三番两次地表示愿意赠送财物,却为什么不肯付出子女的学费呢?要求自己的儿子自行解决,半夜三更,打工赚钱。

正民拿出钱给他,他不要。

小米鲁说,他的父母有言在先,为了训练子女自立自强,自幼就教他们学习办事。

高中毕业后,就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筹学费。

他的哥哥、姐姐都是如此。

兄妹三人都是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的。

这是他们的家风。

子女从小接受艰苦生活的锻炼,养成独立坚强的个性,体会谋生的困难,才不至于变成纨绔子弟。

难怪他们家的孩子,从小就能独当一面,处理复杂问题。

以前还以为小米鲁特别聪明,原来三个孩子都一样能干,完全是家庭教育的硕果。

一天,与盖氏夫妇谈起小米鲁。

正民说,他那么年轻,就开始在外打工,难道不怕耽误他的学习吗?盖夫人会心地一笑,她似乎早就觉察到正民的困惑。

她反问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杨答:培育有用人才。

她说:专家们讲:成才的标准是能力,而不是学历。

不接触真实的复杂社会,能培养出真才实学的人才吗?我能了解老师们的好心,对学生要求学业成绩优秀,不过这是有形的,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无形的。

学工程的都去工厂实习,为什么不到社会上试试呢?孩子们一气读完各种学位,离校以后获得优越的地位,高高在上,就和一般群众脱节,很难融入社会。

只有自幼给子女磨练的机会,让体验一般劳苦大众的经历,他才会确确实实了解人生,知道低收入者谋生的艰辛,才能学会团结平民的方法。

懂得钱财得来不易,才能知道节省开支。

遇到复杂问题,逼着孩子动脑子,找出解决之道,才能积累实践经验。

正民说:我赞同你对子女进行磨练的方法,不过是否太早了些?如果让他们完成大学教育,再开始自力更生,不是更好吗?她笑了笑说:我了解你的心情,害怕子女受苦,你对子女太软了。

你要知道,什么叫磨练呢?要是他们完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开始就有很好的工作,高高在上,受人尊敬,哪里还有机会磨练呢?你所能教育出来的,只不过是有些专业技能的学者。

你的成功之路,是孩子升学就业的捷径。

但是不能教出独当一面,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干才。

盖夫人语重心长地说:吃苦耐劳,注重实践,不重学分,重能力,这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原则。

他们三个孩子年龄很小时,都已有不依赖父母为无上光荣的思想。

盖先生在旁说:盖家世世代代都是如此,我的学费也是这样,依靠自己的工作换来的。

并且说自己,因幼时送报纸,而养成早起的习惯,因此身体健康。

至此正民领悟到,盖先生处处被人欢迎的原因:勤快,谦虚,能吃苦,善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听了盖氏夫妇的一席谈话,使正民如梦初醒。

中西方的教育思想不同,差别这样大啊!西方的教育务实,注意谋生之道,经营管理之学。

他回忆起:自家移民早期,时常搬家,所以四个子女上学,都先后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对于美式教育,颇为新奇。

每次开学不久,每班总会举行拍卖活动,让学生们各自捐献些义卖物品,由学生总动员去推销。

因杨家贫穷,当然捐不出珍贵的物品,只好由佩兰亲手做些中国春卷,赠送给学校,巴西人很爱吃,结果往往为孩子的班级带来良好的义卖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