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禅清心优游自在过生活:清心九书 > 第五章 开拓与成长(2)

第五章 开拓与成长(2)

2025-03-31 07:28:24

大部分的人都会怀念学生时代严格管教自己的老师,因为他令自己有所依恃,有个准头和方向,并得到完全的教导,从而奠定日后独立自主和开悟创造的基础。

像这样的人师、经师,怎么不令人怀念呢?有一次,唐朝的临济禅师怀念他的老师黄檗禅师说:我二十年前,在先师黄檗处,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挨打。

好像被蒿枝刺了似的痛心。

现在我想再吃一顿棒,可是又有谁能给我呢?明显的,依赖的目的是为了自立和创造,等到人独立开悟了,哪有再需要依赖的道理?谈到这里,问题的关键似乎就在于如何有效运用依赖才能孕育独立思考和智慧的开展,而不是如何避免依赖。

在《涅槃经》中对于如何运用依赖培养自己的实力,提出四个准则,那就是:依法不依人。

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依法不依人是指我们要依赖的是真理,是正确的知见和经验,而不是依赖某个人的权威或名望。

人一旦养成依赖别人,看人脸色,就会失去自动性,破坏自己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

在精神生活上永远表现出奴隶和仰人鼻息的卑劣习气。

这就不可能了了分明,正确判断。

其次,我们所要依赖的是事理,而不是表面的语言。

人必须学会正确的思考方法和工作态度,而不是学习死记别人现成的资料,要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不是点石成金的广告。

其三,在学习的依赖过程中,必须把握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义指的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抓着无关紧要的东西,旁生枝节,浪费时间,或误入歧途,舍正路而不由的人,是不可能从依赖步向自立的。

其四,学问之事,重点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开启智慧。

因此不要以记忆知识为已足,要以独立思考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的目标。

意识和知识在面对无常的世事时,只能提供你参考的讯息,不能作为你依恃的全部。

食古不化难免要失败后悔的。

诸行无常是佛法三法印中的第一法印,它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世间事每一件事情都是新鲜的,你不能用刻板的态度去面对它,而要以智慧和觉性来对应它。

但是,你必须先仗恃着已有的宝贵经验,去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应付自如。

学佛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懂得从他力的依赖到自力的自恃自度,就不可能把握个中殊妙,得圆证根本。

平凡的才气平凡者常抱着一颗平常心,他认分、踏实、肯干、厚道,有水滴石穿的耐力。

平凡者获得成功的概率,不逊于资赋优异的人,美国已逝的总统罗斯福曾说:成功的平凡人并非天才:他资质平平、但却能把平平的资质,发展成为超乎平凡的事功。

我看过许多在学校里资质平凡的孩子,他们成绩大都在中等或中下,没有特别的天分,是守分、有纪律的诚实性格。

这些人似乎从不说一句危言耸听的话,不爱出风头,是默默的工作者。

他们平凡无奇,连导师或级任老师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

可是学校毕业后的十几二十年,却带着成功丰收的事业回来看老师,而许多原本前途被看好的孩子,却反而默默无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问过许多老师对这类事情的看法,他们最通常的回答是:成功与在学成绩关系不大,但与踏实和认分的性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