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必须警觉到成功的自满,往往斫丧虚心检讨和改进的动力;成功的满足感,很容易使人失去和敬之心。
人和敬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与其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自己跟别人在心理层面上处于对立或敌意的局面时,便失去人和。
事实上,一个人长期处于敌意或对立的心理状况下,不但有着强烈的不安、孤立和寂寞感,同时也会产生自我中心的适应态度。
自我中心的人,无论他做什么事,总是围绕着自己,即使去帮助别人,还是想着自己;也许是为了名利,也许是为了安全感,也有可能是为了消除惧怕或不安。
但无论如何,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失和的状态。
失和不一定是冲突行动,有时在意识层面上的敌意,比为了竞争或利益的冲突更为严重。
有一次,一位先生对我说:我需要咨商,因为活得很痛苦;我看不惯许多朋友,甚至于要批评他,起冲突,然后我又强忍下来,所以很痛苦。
经过几次谈话,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防卫性很强,敌意很高,也认识到他只关心自己的立场,从未站在别人立场看看事态原委,其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去关爱别人,没有建立和敬的人际关系。
不和敬待人,就会失去心理生活的宽广空间,渐渐陷于狭隘的心态,器量越来越小,就会像要窒息一样感到痛苦。
相对的,友谊的温馨会渐渐失去,互相砥砺的机会失去,连心智的成长都会出问题。
我知道他需要平安和谐的气氛,更需要学习关爱别人,于是建议他到华藏讲堂,参加我讲经的活动,接受佛学的熏陶,他慢慢走出自我中心,减低不安全感。
经过几个月。
他告诉我说:老师!最近我的心胸开阔许多,我受佛法洗涤越多,就越觉得意识活动的空间越大,我渐渐能跟别人和谐相处。
许多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很少注意到每个人个性因缘不同,价值观念乃至适应方式互异,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来看彼此的差异,接纳这事实,许多心理的冲突就会产生,那么和谐的态度顿失。
和敬表示承认每个人都不相同,但要互相尊敬,互相爱惜,那就会有友谊,有情趣,有彼此的尊严。
禅家讲:须行六和敬。
这无非提醒我们,要实践身和(行动的和谐)、语和(语言沟通的和谐)、意和(共识的产生)、戒和(共同的纪律和规范)、见和(意见的交换)、利和(有利同享)。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有喜乐,才有合作和团结。
最后,我要说待人接物,都需要秉持和敬的态度,这不是老生常谈的事,而是一种殊妙的禅法,同时也是生活适应的心理学法则。
钱、生活与工作钱有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台湾在四十几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赚钱不易;不像现在,只要你肯努力工作就能赚到钱,所以长辈总是耳提面命地说:要珍惜钱,没有钱就走投无路。
由于家境贫困,我在少年时代很能直接体会三餐不易的情境,贫病交迫又是何等窘困;手中无钱,简直就像要手无寸铁的士兵去打仗一样的荒谬。
于是,我很早就学会做点小生意。
这件事情,也能令我在父母的面前,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我念高二的暑假,宜兰遭到强烈台风的肆虐,果树几乎全部毁损。
我这个水果贩就没有生意好做了。
注册那天,学费无着,笃定要休学了。
岂料当天下午,舅舅竟然四处张罗借给我学费,使我的学业得以继续。
我确实体验到钱值得珍惜,它像是可以行舟的河水一样,能载运,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