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性不是空等,而是表现智慧和实践的持续性能力。
许多人以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只要等就行了;事实上,问题依旧存在,甚至因为拖延而更糟,传统的道德律一再强调耐性的重要,把它与毅力、坚苦卓绝、坚忍等等名词混合起来解释,最后还是用一个名词来解释另一个名词。
这使得我们对耐性的心理特质,难以具体的把握。
于是,我把它分析成以下几点:耐性是指先苦后乐,先工作后享乐,先面对痛苦去解决问题,让痛苦过去才苦尽甘来。
维持上项心理历程的行为品质就是耐性;它经常是透过分段目标的方式来完成总目标。
耐性不是等待,而是推动,它是由兴趣所导引,因此培养对工作的兴趣,也就等于培养了耐性。
有耐性的人,深知先付出代价再享受成功的欢心。
时下有许多青少年,他们的口头禅是:管他的!先玩再说。
这看似潇洒,他们不理会父母和师长的规劝,他们冲动、没有克制自己和设法完成学业的意愿,全凭一时兴起的生活态度。
这些孩子根本无心上学,继续过着先玩再说的失败模式生活,长大之后便陷入失败的工作、婚姻,甚或导致精神生活的溃败。
最后,欢喜的重要来源是正确的人生观,它正是你的人生蓝图,也是人生意义之所系。
你可以在美感、人道、智能、经济、权利、宗教、快乐七个领域中建立你的生涯目标,发展你的事业,不过你要有与人分享的信念,任何东西,如果不是建立在与人分享上,你即使得到它,也失去它的光彩和意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等到你拥有了一切,才来跟别人分享,你现在所有的知识、兴趣、工具、友谊都可以跟别人分享。
分享会带来亲切,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带来安全感和欢心。
任何东西如果不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慈悲和友爱上,都会变得邪恶,至少是黯淡无光。
当人生目标是建立在爱和慈悲上时,你的心胸就宽大了,你的情感自然能体验到许多喜悦。
人必须为一个理念而活,而不是为物欲而活,理念能照耀你的前程,物欲却会障蔽你的视野。
当然,人必须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努力,也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就好像人生是一出戏一样,要努力演好它。
不过,你也要认识到它毕竟是戏,得失与好坏要宽心些才对。
欢喜心是积极振作的结果,不是享乐和好逸恶劳所能体验得到的。
拈轻怕重和好逸恶劳,往往使一个人不快乐;刻苦耐劳,展现有意义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防范情绪逆转情绪在你的心灵世界里,很像一条大河,你站在高岗远眺,粗略地看它,觉得它蜿蜒如带。
如果你亲临细察,它有如洪流汹涌,而且常常发生漩涡逆转,它往往是生活的陷阱,如果不懂得避开它,就会困在那儿打转,脱不了身,迈不出去,你的生活就有了困顿烦恼,人生志业受到局限,潜能无法施展到工作上去。
日常生活之中,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会带来一股情绪,它可能是沮丧、空虚、无助、慌乱或焦虑;也可能是激动、难以压抑的怒气或者难以平息的不安。
情绪的逆流不是你的工作或事业的事实,也不是你跟家人或恋人的真实人际关系,它似乎像一片阴影,在影响你对事物的知觉。
就像你用一个凸透镜去看事物的瑕疵一样,缺陷会变得很明显,有时会把负面或不如意的一面,作夸张的推演。
这既会造成判断上的错误,更严重的是产生消极性情绪,导致恶性循环。
这种情绪性的错误认知和情绪逆流,便是禅学上所谓的妄念,《坛经》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