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禅清心优游自在过生活:清心九书 > 第七章 欢喜的豪情(8)

第七章 欢喜的豪情(8)

2025-03-31 07:28:25

我劝她打电话问法律服务社,把事情弄清楚:要问专家,不是问信口而说的亲戚朋友,人多口杂,莫衷一是,更令自己六神无主。

另一方面,惧怕的情绪是学习来的。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家庭和社会环境里,学到惧怕的生活态度。

比如说:怕别人提出不同的意见,以为那就是对自己的批评和伤害;怕表示自己的意见,以致不能自我肯定;怕被别人奚落,以致不敢主动去参与;怕得不到赞美,以致不敢表现自己。

在我的咨商经验中,发现许多人的生活适应能力差,是由于惧怕,尤其是前述那种适应性的惧怕,往往不是对着一个真实事情,而是一种令他挥之不去的惧怕态度。

这使人压抑了潜能,抑制了自我实现的悦乐,失去心灵自由那种主动创造性。

他的不快乐就是因为他学到一个错误的态度,但却会困扰他一辈子。

对于这种适应性的惧怕,是可以克服的。

既然你的惧怕是学来的,当然也可以透过学习而予以矫正。

对于这样的人,我的建议是:要鼓励自己勇于尝试,先克制几次惧怕,去参与、去表示自己的意见。

有许多人与你一样,是要克制惧怕后才能自然地表达他应该表达的行为。

我问过许多公众人物,他们都曾努力克服过这个门槛。

要注意,不要给自己找理由、找下台阶;如果你想克服惧怕,就只有一条路,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要由近及远,由小而多,采取渐进的方式去努力。

过去我很害怕对公众演说,大学时代,只要上台说话或即席报告,两手都会发抖,但我并不姑息自己的惧怕,争取许多讲话的机会。

回想自己的经验,并没有参加专门性的演讲训练,却能改正惧怕的习惯,大多遵循以下几个纪律:抱着热忱,把所知道的经验和知识与人分享,而不是要卖弄或炫耀自己。

充分的准备,准备越丰富,越能产生信心,临场就越镇定。

有内涵的演讲,要靠自己不断的进修。

不要患得患失,自我中心的意识,最易导致惧怕。

不姑息自己的惧怕,要勇于克制它。

我在1976年开始弘扬佛法,小型的演说只有十几二十人,学校的社团、社会团体举办的座谈,我都勉励自己参加。

后来惧怕也就不再骚扰我了。

惧怕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反应。

它并不那么令人嫌恶,只要你克服它、运用它,它会化做一种心力资源,成为你成长和开拓潜能的助力。

《无量寿佛经》上说: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

你肯勇敢地克服惧怕,惧怕这种幻化的心情就会消失;你若能了解惧怕只不过是幻化的情绪作用,而不是真实的事态,你就有勇气去克服它。

佛经上所谓善尽苦道无所畏,指的就是要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克服一切惧怕的心态。

对付心理压力这几年来,我从事教育研究和心理咨商工作,发现现代人普遍被心理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

过重的压力,显然影响许多人的健康,经常生病,大病虽无,小病连年,吃药成为饮食的一部分。

另外有不少人,经常觉得全身酸痛,尤其早晨起来,更是疲惫沮丧,显然他是带着紧绷的肌肉和情绪上床,压力阻碍了他松弛和安适睡眠的调剂过程。

也有些人,经常情绪不好,易怒、疲乏和急躁,他们的工作表现欠佳,人际关系也有许多困难。

压力是现代人必须面临的课题;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不可能没有压力,因为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竞争的文化,你不得不学习克服它。

其实,压力也并不是那么坏,许多心理学家指出:适当的压力是一个人振作、成长和开展实现人生的动力。

压力本身是我们的烦恼和困扰,它同时也是活得朝气蓬勃,令我们打起精神,获得快乐的根源。

所以唐朝的慧能大师说: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