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心理生活的重要课题,但它常被误解为放任或为所欲为,甚至有人以为纵欲也是自由,这是很不幸的事。
在心理分析的立场来看,纵欲表示一个人不能自我控制,放任和为所欲为表示被物欲所迷,那是称不上自由的。
真正的自由是活泼觉照,是创意而非僵化,是自主的,非物欲或外境的奴隶。
一个人能够坚持原则去完成一件义举是自由,能独立思考做正确的判断也是自由,能维持心理健康更是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本来具足的,人所以有烦恼障,有业障,有所知障,是自己找来的。
失去心灵自由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对称赞的过分依赖。
经常挑剔自己。
压抑自己(道德强迫习惯)。
纵欲和贪婪。
人都喜欢别人的称赞,子女为了讨得父母的称赞,愿意听从父母、师长的教诫,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奖励在促进个人学习活动上所以有效,是运用讨人称赞的人格特质,透过它来建立学习的兴趣。
不过,这样的兴趣并非对所学真的有兴趣,而是为讨得称赞而学习。
有一天,那些称赞不足以构成他的兴趣时,便不肯再努力用功。
因此,透过称赞或奖励来学习只是初期的诱因,在奖励的同时,必须建立他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真正好奇和兴趣,才能拓展主动学习和心智成长的正途。
有许多孩子早期很用功读书,到了高中以后,反而不肯用功。
父母亲的奖励都不起作用,正是因为没有培养对所学产生兴趣的缘故。
反之,如果孩子养成过分依赖赞美,他会为了掌声和称赞而努力。
何处有掌声,何处就是他想去的地。
失去自由判断,失去真正的抉择能力。
如果这人有机会表现自己,便会极尽心机去发展;他为了获得称赞,可以不顾一切。
如果他得不到机会施展,就会不由自主的忧郁起来,他就有了心理困扰和精神症状。
每个人都有自我检讨的反应,它是维持自己日新又新、努力向上的动力。
自我检讨必须对事,而不是对自己的评价;针对事理可增进一个人明辨是非,拓展觉照的独立思考,对心智的发展有正面的帮助。
反之,如果把方向指向对自己的挑剔,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活在得失心中,一旦有了挫败,便有了自卑或能力不足的感觉。
有许多人对人很客气周到,却常常觉得自己处处把事情弄砸;或者他实际上很聪明,却一直觉得自己很愚笨。
这样的人往往觉得苦恼,很不快乐,甚至连夜里都不能安眠,他的心灵已经不自由了。
有一部分的人为了逃避挑剔自己的不安,采取夸大自己的方式,强迫性地不断表现自己,爱出风头,他用各种方法或噱头来掩饰自卑的弱点。
他不断地往外追求,结果并没有因为得到那些头衔而情感安适或自在。
他紧紧地被一些渴望所束缚,却不知道渴望的是什么,这是发展成贪婪性格的原因,也是严重的不自由。
压抑自己是另一种失去自由的原因。
有些人因为要当一位有道德的人,而每天勉强压抑自己。
他很怕别人说他不道德,于是言行拘谨,每天担心触犯了规条,最后那些规条把他的智慧完全缚死,变成没有生机的生活。
他压抑了自己,使生活得不到开展,失去创意,陷入了困境。
我发现许多心理不健康的人,或者生活缺乏活力的人,有严重的道德强迫性反应。
他用许多规范把自己箍死,而不是用规范作为训练自己开展智慧的凭借。
规范是心智成长的指引,它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要用它来启发智慧,而不是用它来让自己失去心灵的自由。
纵欲和贪婪是另一种不自由的表现。
纵欲者是不能自制和自治的,只要引诱一出现,就会六神无主,不能自己。
纵欲和贪婪正好和自我压抑的人相反。
前者的心态经常像波涛汹涌的急流,危险万状,不能行舟;后者像一潭死水,根本就走不出去,甚至于比死水更糟,它是一潭臭水。
这两种都是精神生活上的悲剧。
压抑的人是了无生机的痛苦,纵欲的人是不能自拔的无奈。
健康的生活态度不是压抑,也不是任性,而是要用你的自觉,去看清生活的本质。
当然,你也不是为乞讨别人的赞美而来的,重要的是要能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你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经常挑剔自己,要等别人来喜欢你,这不是很糊涂吗?有几项建议可以帮助你心灵自由的复生,这几个原则要每天用它,特别是烦恼来袭或不能自制时,要用来护持自己:每天要依自己的现实条件,做一件值得自己称道的事。
读一篇文章,学一点新知,帮助别人,记下自己宝贵的生活体验等等,然后对自己鼓励一番。
检讨自己,不是挑剔自己,要对事而不是对自己品头论足;要把消极的自卑踢得远远的,并以高兴的心情去迎接自己新的改变。
要打起勇气,支持自己思考过的决定;真心思考过的抉择是不会错的。
学习恬淡,要看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占有的欲望。
心灵的自由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幸福的根,智慧的源头。
禅家所重视的见性是展现自由的心,而不是任性,是使我们生活活泼自在,而不是压抑成死寂的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