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要通过禅学眼光和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发掘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所面临的境。
所谓境,就禅学而言,就是心灵成长与自由的障碍,它使我们失去活泼有智慧的生活。
台湾地区自光复以来,在经济发展上确实称得上突飞猛进,在各项建设上也颇多成就。
成功的典型使许多开发中国家以羡慕之情,学习我们的发展过程,视为一种模范,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物质生活的富裕,教育程度的提高与普及,科技与工业的拓展,无一不是昭昭可见。
在短短的三四十年之间,我们已迈入临界于发达地区的境地,于是往日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销声匿迹,过去纯朴简单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在感已被淡忘。
而天天与这美丽之岛,婆娑之洋,相互为伍的质朴生活,已成为记忆中的诗篇。
它只能在文学中,偶尔忆触其中的一二罢了。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些适应上的难题。
这些难题就是精神生活的境。
兹分析如下。
组织化的工技社会我们从纯朴的农业生活中,一跃蜕变而成为工技的社会,连原来的农村,也变成工业的农业。
长久以来适应惯了,而从未加以怀疑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意识,开始受到挑战。
赤裸裸的现实,把人们从过去敬天法祖的伦理观念中,骤然拉到需要强烈竞争的跑道上。
请注意!在运动场的跑道上,绝没有和谐的情感,只有一味的竞争和势在必得的欲望。
工商企业发达了,经济生活改变了,社会结构发生激烈变迁。
生活由悠游变为紧张,由和谐的韵律变为竞争的忙碌节拍。
情绪生活和内在的情感,变得烦躁而无以自止。
农村的人口拥向都市,大家举目无亲,都成为流浪者。
新的人际关系系统还没有学会如何建立,自己已经陷于孤立和疏离。
人成为社会洪流中漂流的一片孤零零树叶,情感生活变得匮乏。
都市里灯红酒绿和无尽的诱惑,使人走向老子所谓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心病。
思想上,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配合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于是特别强调感性的教育。
我们教育孩子竭尽所能学习科学、求证和对物的发现与了解,结果疏忽了对人文精神的启发。
固然不错,我们教导了不少生活与伦理的知识,也在课堂上解释中国文化的历史和重要的概念。
但平心而论,我们没有教学生如何在现在的社会情境下,去过成功的生活。
我们越是在教育上追求与努力,生活的真理似乎距离我们越远。
我们作更多严格的科学训练,思想却越对生活表现出无能、迟滞、琐碎与僵化。
因为我们在不停地暗示自己,只有可以证验的才是实在,只有能分析的才是可靠,只有能感觉到的才是真实。
结果生活成为追求物质,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逃避精神苦闷的梦魇。
至于物质与感性之外的超感生活,内在精神世界的陶冶,就更不受重视了。
当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早到晚为了追求物欲和孜孜不倦地与别人比较竞争时,我们开始遗忘了自己,落寞感越来越严重。
心理生活空间也跟着狭隘起来,结果精神生活陷入无奈、焦虑、不安和病态。
工业社会和企业化的经营,使许多原先在农村自力更生的农人,开始拥入城镇。
新一代的年轻人,随着工作的性质,被区分为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
这些人尽管工作性质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以上班的方式谋生。
目前绝大部分的人口是在企业体系下,作为上班运作系统的齿轮。
于是社会学家们就把这些新的人群叫做上班族。
现在我用詹宏志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上班族的生活现象,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