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是渴望物质来填补空虚,就会越变得贪婪。
到最后,则会因为物欲熏心而疯狂。
不但失去理性,失去真情流露的情感,同时造成了生活上的错乱。
当生活被物境牵着走的时候,自己便有着不能自制的无力感。
爱、责任、慈、悲、喜、舍等等代表生命活力的本质,就被抑制在潜意识,形成了一种不安的心理动力,引发了价值的紊乱。
我们已经遭到许多精神生活被境转的实际困难。
当人们得到某些财物时,便显得得意忘形的激动,或者刺激寻求更多的囤积,成为真正的物奴。
当人们在追求权力时,也同样表现出对权力的错乱,想拥有它,错认它为一种引以为傲或防卫机制的护墙,疏忽了权力本身是一种责任的神器。
至于爱情那就更不用说了,对许多人而言,爱是一种被物化的东西,不是人类相互关怀,相互给予与尊重的美德。
然而,对现代人而言,爱情是有对等条件的,是可以交易或剥夺的。
大家把爱当做一种心理需要,那是一种低级层次的认知。
真心的爱是一种光明主动的人性流露。
我们确实因为对爱的错解,已经导致许多麻烦。
大部分的人相信婚姻就是性生活的别称,而性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婚姻赖以维持的重要活动。
结果性行为似乎不是因爱而起,相反的,把千奇百怪的性行为或倒错行径误作是爱。
这就犯了罗洛梅所谓的割裂。
当我们处处是在作为时,我们是被色、受、想、行、识牵着走,便失去了如如不动的本质。
那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病症。
现在我们连家庭制度和最完美的家庭伦理也开始动摇了。
就拿离婚率来说吧,根据1974年的统计,有万对结婚,占总人口的8‰,而离婚者则达万对,占总人口的‰。
这个数目看来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当年结婚与离婚的对数加以比较,我们发现每100对婚姻者之中,就有14对离婚。
这是一个惊人的大数字,也表现了在我们的社会中,正走向缺乏真爱的现象,而将来会有更多无辜的孩子,成为离婚父母的牺牲者——他们得不到正常的爱和心灵的滋润。
精神力量是维持一个人坚守原则,维护正义的主要根源。
我们的学校教育虽然强调精神教育,但是所给孩子的都是知识,或者要他们记忆一些考试时可以争取分数的抽象观念,很少涉及知与行之间的融合、体验和历练。
这种没有实际体验与回馈的认知,充其量只是一种知性化的东西。
它很难达到荀子所说的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的境地。
行为与道德的知识,一定要在与别人相处中相互回馈而学得。
只有知性的了解,所造成的知性作用,不可能实现为真正的善行。
我们新一代的社会责任低落,内心空虚,一味追求唯感的享受。
许多心理学者认为它是青少年时期的自然现象。
我不敢断言那不是自然现象,但我敢肯定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指导,让他们负起责任,品触到自制自立的喜悦,他们将沦为唯感的奴隶。
当一个人作不了主的时候,就是被境转了。
这时候很容易被引诱,无力自制与自拔,这就是犯罪的原因。
台湾的犯罪人数每年在增加,1966年犯罪人数为万人,占总人口的‰。
到了1974年犯罪人数高达万人,占总人口的‰,为1966年时的一倍半。
其中以财产犯罪居首位,犯罪者以小康之家为最多,占全部犯罪的42%。
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说明了现代人并不能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是严重的物化,只顾贪图享受,而成为物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