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禅清心优游自在过生活:清心九书 >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6)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6)

2025-03-31 07:28:25

就流行的层面而言,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是流行时装,流行发型,流行歌曲,流行的化妆品或者各种娱乐。

这些流行,我们给它取个雅号叫新潮。

流行使一个人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失掉判断,更谈不上醒觉。

如果流行只是发生在上述的生活层面上,则无伤大雅。

不过当我们面临明辨是非和处理正事的时候,如果也用流行来敷衍,那就有了问题。

第二种意识的扭曲就是标新立异。

这是一种对创造观念的错觉。

现在的教育最注重创造力的启发,鼓励孩子自由思考,发现问题,探索答案。

由于引发学生创造思考的资料不足,于是孩子被误导成乱发问题。

我经常发现许多孩子是为了发问题来满足创造的幻觉,而不是真的发现问题或求知。

许多老师告诉我,有不少孩子满口为什么,但所问的问题,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创造力的启发是先遭遇困难与困惑,接着是引起寻找答案的动机,再次是进行探索与证验。

但是许多孩子只被教以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已经成为创造思考的口头禅。

而这个懵懂的为什么却成为创造力的障碍。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当人们无法创造时,总是自卑并带着难耐的不自在。

在心理运作上必须突破这个困局,于是有了两种可能的反应。

其一是既然无从突破现状,获得创造的满足,那么我就用夺取或暴力来破坏。

这诚如弗洛姆所说:我既然不能用创造来实现自己,那么就用破坏来获得凌驾的满足。

我们必须注意,抢夺与窃盗等犯罪者的年龄分布在30岁至40岁之间者占25%;其在24岁至30岁者占24%;而18岁到24岁之间者占15%。

很明显的,犯罪最多这段时间正是渴求创造的年龄。

当他们无法创造时,就走向犯罪之路,以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或其他犯罪来填补心里的活动系统。

创造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当他不能创造时,他便以反向的发展,证明自己是能够主宰自己。

在这种妄念之下,许多人因之铤而走险。

另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是:既然我不能创造,良心上也不允许自己去犯法,于是改用一种坚持的态度,无端提出反对的异议,做出令人注意的行为,穿着奇装异服,表现沽名钓誉的心态。

就拿庞克来说,就充满暴烈性的反社会行为与反抗的本质。

其行径标新立异,并强调那是一种美与创造,可见他们对于创造的渴求。

他们撕掉一边袖子,剃去半边头发或眉毛,把头发染得五彩缤纷,甚至成群结队,砸破商店的橱窗。

虽然庞克在台湾显得比较温和,但是追求标新立异的本质,并无二致。

追求标新立异并不是庞克的专属性格。

台湾的社会,到处都可看到为标新立异而作的庸俗文学、戏剧、艺术或行为,商业上的噱头,哗众取宠的言论,诸如此类情形已成为现代人普遍的性格之一。

第三种意识的扭曲是迷信。

这是由信仰的错觉所投射出来的行为与思想。

信仰本是人性的需求之一,由于信仰所产生的宇宙观与立命的架构,使自己有着置根、安全和定位的满足。

但是信仰一旦走入僵化,就造成知性与觉性的萎缩,那时就使自己原有独立自主的真我,骤然变成向神祇摇尾乞怜的待哺婴儿。

或者无助地期待神祜时,其内在的光明本性,从而被欲望和尘劳所障蔽,而无知和愚昧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