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阶段在童年早期,也就是从出生到 7岁左右这段时间,孩子基本上是十分好动的。
看看襁褓中的新生儿如何蜷起脚趾,宝宝哭泣时如何不停踢腿,就会明白这一点。
而当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想要跟上学步儿的步伐时,也无疑会体会到这一点。
活动的冲动还体现在幼儿园孩子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的玩耍中。
年纪小的孩子最容易通过活动参与,也最容易通过活动学习。
一至八年级阶段毋庸置疑,活动的冲动在孩子们上一年级后并不会消失,而一年级之前的孩子也并非没有感情。
不过,在一至八年级期间,活动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被日渐重要的内在世界所取代。
在童年的第二阶段,即从六七岁到 14岁,情感的重要性跃至首位。
这种变化是慢慢发生的,就像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
我们看到孩子的情感能力逐渐增强,犹如夏至之前,天气日渐炎热。
这种变化又是波浪式的,犹如爽朗的秋日在 8月底就已经来临,在 9月份变得更为常见,而在万圣节 1期间则日日秋高气爽。
高中阶段童年的第三个七年是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
十几岁的孩子肯定是情感丰富的,在他们愿意的时候也十分好动,但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尤1 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是西方的万圣节。
――译者注其是在高中阶段的开头,他们明显展示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种关键能力的平衡发展华德福学校不会认为某一种能力比其他能力更为重要。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平衡发展所有这三种能力,以便在目的明确的行动的坚实基础以及情感发展的框架之上,最终发展出清晰而有洞见的思考。
从活动体验到情感回应再到概念理解,这一自然而健康的发展过程是华德福教育的基本原则。
约翰 ・加德纳( John Gardner)在《教育精神之追寻》( Education in Search of the Spirit)一书中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思考在童年早期体现为主动融入环境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变为就各种事物表达出情感,最后开出思想的花朵。
这就是真正的智力。
( Gardner,1996,)童年联盟也十分赞同关于儿童发展的上述观点,这个由教育者及医生组成的联盟十分关注世界各地儿童们的困境。
幼年时期,孩子的感觉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神经区域飞速发展,几乎接近成年人所具有的潜力。
在 1~8年级以及之后的年月里,孩子的运动和感知技能继续发展,但此时进步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交和情感技能。
随着孩子的社交技能日臻完美,调节自己情感和行为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大脑中与情感有关的区域渐渐接近成熟。
最后,进入青春期之后,抽象和批评判断能力出现后,大脑中主要的发展区域转向掌管高级思维的部位。
同时,这些部位与直接参与情感和运动的大脑部位之间,发展出丰富的神经连接网络。
( Cordes and Miller,2000,)这三种能力平衡发展的人将是一个全面的人。
美国人一直推崇那些兼有此类不同才能者,例如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样出色的托马斯 ・爱迪生( Thomas Edison)、艺术感受能力和敏锐的科学观察能力兼具的乔治・华盛顿 ・卡佛( George Washington Carver)、身体灵活而思维敏捷的探险家兼学者珍 ・古道尔( Jane Goodall),以及学者型运动员比尔 ・博莱德雷( Bill Bradley)。
这些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克服不均衡发展的典范,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似乎并不把平衡发展视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华德福学校积极倡导三种能力均衡发展的儿童教育观,这种理念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体现三维发展的日程安排三维发展的理念影响着华德福学校的日程安排。
在一至八年级和高中,每天以长达两小时的主课开始。
在主课时间,学生需要十分专注,开动脑筋,在紧张的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学生和老师一起专注于某一门主课的学习,达三四周之久,然后转向另一门主课。
这种较长时间内专注于某个主题的学习方式通常被称作板块式教学。
这种做法在其他学校也日渐流行,正在悄悄引发一场无声的革命,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直至遍及全国。
( DeBrosse, 1997)与上午时间相反,下午时间会安排一些需要更多活动的课程,例如木工、手工艺、艺术和体育等。
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需要忙碌地动手操作,活泼地走来走去,这样就平衡和补充了上午的安静和专注。
中间时段的课程注重调动情感,例如绘画、唱歌、外语、韵律舞和形线画,还有更为传统的技能训练课。
这些课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
三维理念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工作,但幼儿园、 1~8年级以及高中教师对理念的具体运用是不同的。
这不仅仅体现在程度的不同上。
在每个发展阶段,会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独特的课程。
在每个学习领域,教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孩子合作。
教师们会在各个教师培训课程中学习这些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它们。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每个不同的阶段,下一章将介绍华德福幼儿园。
*本章参考文献Cordes, C. & E. Miller. (2000, September 12). Fool’s gold: A critical look at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College Park, MD: Alliance for Childhood.DeBrosse, J. (1997, August 4). Schools try longer classes, faster pace. Chicago Sun Times, 1B, 4B.Gardner, J. E (1996). Education in search of the spirit. Hudson,NY: Anthroposophic Press.Higgins, J. (1970). Beyond words: Mystical fanc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