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充当英法急先锋苏伊士运河之战,也叫做第二次中东战争。
在以色列,这场战争还被称做西奈战役。
这其实本来是一场和以色列没有关系的战争,但是以色列凭借在这场战争中的出现表现——或者说摩萨德凭借在这场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不但一举解决了以色列在蒂朗海峡被埃及封锁的困境,而且以色列还从法国获得核反应堆及武器供应的允诺,可谓一举两得。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它扼守着亚、欧、非三大洲交通要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运河自1869年开通后,就被英、法垄断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所控制。
1956年初,埃及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开始谋求通过谈判将运河收归国有。
这对于长期占有着苏伊士运河的英国和法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坏消息,利益受到侵害的英、法两国,决定通过武力制止纳赛尔政府收回苏伊士运河的要求。
但是,尽管英国人和法国人都很想教训一下埃及,但是他们发现实际操作起来很困难。
困难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离埃及实在是太远了,如果要教训埃及,必须有一个离埃及十分近,而且可以容纳大型舰队和登陆艇的基地,否则完全无法进行打击。
其次,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冷战时期,英国的防务是按照和苏联打一场全面核战争,或者在自己的殖民地进行防暴乱来安排的。
英国没有打一场有限战争的必要准备。
英法两国想到了以色列。
首先,它们有合作的感情基础,以色列就是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才建国的。
其次,以色列和埃及是宿敌,以色列是很愿意帮助英法两国教训一下埃及的,这对它自己也很有好处。
另外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英法两国想通过拉拢以色列参战来争取美国的支持。
事实果然如同英法所料,以色列人一听要打埃及,立马就一口应承了下来。
以色列和埃及在1948年的中东战争中已经打过了一次,而从1953年起,以色列又被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
难得现在英法两国来帮忙,可以趁机通过战争来粉碎埃及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从而杜绝来自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活动。
战争一开始,以色列就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登到了前台。
而真正的主角,英法却躲藏到了幕后。
英法的目的是让以色列先动手,它们等到关键时候再出手,打埃及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法国政府自当年4月起,开始用自己的先进武器来武装以色列。
法国的运输船队和大批运输机源源不断地开往以色列,并在黑夜抵达海港和机场,卸下大量的坦克、大炮、战斗机和弹药。
面对这些梦寐以求的新式武器,以色列人的兴奋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平日里花钱都买不到的世界先进武器,现在一分钱不花,法国人自动给送了过来。
英法通过输送武器武装好了以色列小兄弟后,开始制定自己的军事行动计划——火枪手计划。
这个计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摧毁埃及的空军,让埃及失去空军的保护。
然后英法登陆部队在海上的待机时间里,空军继续破坏埃及的经济设施和军队后勤基地。
最后在苏伊士运河的北端登陆。
从火枪手计划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空军是这场战斗的决定性力量。
既要靠空军炸毁埃及的空军基地,还要靠空军掩护英法的登陆部队登陆。
不仅如此,空军还要乘机破坏埃及的经济设施和军队后勤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