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仅仅是分析,分析无法替代事实。
以色列不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掉以轻心。
摩萨德必须尽快作出判断。
于是,摩萨德驻在中东和世界各国的所有特工都接到了来自以色列总部的电报,要求他们尽快搜集有关中东形式的一切情报,以帮助总部对于形势作出整体的判断。
不仅摩萨德,以色列的所有的情报部门都行动了起来。
全看美国了以色列并不想打仗。
1967年5月下旬,摩萨德,这个曾经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以邮包炸弹让埃及总统深恶痛绝的恐怖组织这次竟然以和平使者的面目出现了,摩萨德把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的一封简短的电报发给了埃及总统纳赛尔,这封电报符合艾希科尔冷静坚定的性格特征,他的电报文字简洁,语言平和:我们不要战争。
如果贵国把在西奈的部队撤回到原地的话,我们愿意将目前驻扎在边境上的部队全部撤回。
得到苏联的支持,已经打定主意要大干一场的纳赛尔早已经失去了和以色列和谈的兴趣,再说了,几年前那场运河战役让他对摩萨德,甚至是以色列深恶痛绝,他决心要报这一箭之仇。
他的电报比艾希科尔的更为简短:到时候再说吧。
纳赛尔的再说吧是什么意思呢?两天后,埃及政府就用军事行动作了回答,纳赛尔下令重新封锁了蒂朗海峡,切断了从南边进入以色列的海上交通。
他这是在报复当年运河战争中以色列帮助英法联军攻打埃及的仇恨,因为正是在那场战争中,埃及被迫解除了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
埃及的这一举动在摩萨德的总部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以色列人群情激奋,在情报分析会上,以色列各个部门的首脑纷纷叫喊着要先发制人:埃及的举动已经明确无误地表明他们即将发动战争了。
面对数量上占有充分优势的敌人,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先发制人!摩萨德局长阿米特面见艾希科尔,试图说服他接受摩萨德先发制人的建议。
但是,艾希科尔却并不希望再和阿拉伯国家开战,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更愿意通过外交途径和平地解决问题。
他希望邀请苏联驻以色列的大使视察埃及和以色列的边境,以便让他亲眼看到以色列人并没有准备打仗。
但是,苏联外交官完全不理会艾希科尔的建议,他们以为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已经稳操胜券,完全可以把一个小小的以色列一口吃掉。
粗鲁的苏联外交官甚至不顾体面,当着艾希科尔的面破口大骂,这让见惯了大场面的艾希科尔目瞪口呆。
艾希科尔差点失去了自己惯有的冷静。
如果说苏联人的态度让以色列人吃惊的话,那么法国人的态度则开始让以色列头疼了。
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盟友,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法国却改变了立场,他们不再支持以色列。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于对于本国石油的需要,转而开始支持阿拉伯国家。
法国总统戴高乐给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发来电报,他希望以色列人不要率先发动进攻,并且自以为是地下了以色列不会在这场战中赢得胜利的断言。
10多年来,法国一直是以色列最为重要的武器供应国。
以色列能够赢得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的也正是法国的飞机大炮的支持。
现在法国人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这不能不让以色列人感到头疼。
艾希科尔感到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