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云栈之前所想,早朝上,舜德帝下旨给大皇子和南诏公主赐婚的消息一出,满殿的文武大臣一片哗然。
陛下的决定太过突然,明明之前还是摇摆不定的,为何只过了一天陛下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短暂的震惊过后便是一声接一声的请奏,大皇子阵营的人自是不甘,纷纷跪地求陛下三思,就连许久不曾上朝的左柱国,今日也破天荒地上了早朝,对着舜德帝声泪泣下。
令百官奇怪的是,一向对老臣宽宥有加的舜德帝今日却连眼神都没分给左柱国一个,表情冷得厉害,任由下面的人搬出什么样的理由,仍旧无动于衷。
而其他两位皇子阵营下的官员则是大大松了口气,乐见其成,齐声高呼陛下英明。
一时间朝野上下动荡不安,整个大殿里全是鼎沸的人声。
唯有云栈事不关己地站在自己的那一处,时不时看一眼似乎和他一样事不关己的宋太傅。
端坐在龙椅上的舜德帝表情愈加难看,越是这样的情况下,他对大皇子便越加痛恨。
都给朕闭嘴!所有声音瞬间戛然而止。
见场面差不多了,二皇子理理衣襟,站了出来,高声喊道,诸位大人请静一静,这样争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皇子开口,纵使不是对方阵营,也没人敢不给面子。
大殿内一时静了下来,因吵得太过用力,不少人甫一停下,还在喘着粗气。
二皇子清了清嗓子,各位大人莫要争了,不论父皇决定由谁和亲,都是父皇深思熟虑的结果,为的都是大舜的安定繁荣,你们这样争吵,可是觉得父皇的决定有错?臣等不敢!没人敢接受这样大的罪名。
二皇子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他转身看向龙椅之上的舜德帝,因为他出声制止了百官喧闹,舜德帝的脸色也好了些许。
二皇子拱手道:儿臣求父皇不要怪罪大人们,他们也是因为太过突然,情绪一时激动才会如此,请您念在他们一心为国的份上,原谅他们这回吧。
说着他又是深深一躬。
这下在场的人都有些惊讶了,喧闹争辩不满陛下旨意的可都是大皇子阵营的官员,任由他们闹下去惹怒陛下,让陛下一起严惩了岂不正好,二皇子又为何阻止他们并向陛下求情呢?就连大皇子阵营的人也心生疑窦,不知道二皇子在打什么主意。
倒是舜德帝在听完他的话后,脸色又好看了些,有皇儿替他们求情,朕不怪罪他们就是。
若是二皇子晚开口一步,怒急之下,他非把所有多嘴的人都关到天牢里去!如今也算老二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旁边一上来就跪着相求,至今还没被允许起身的左柱国,闻言看向二皇子,想想自己那个至今还被关在皇子府里不许任何人探视的外孙,再看看此刻意气风发的二皇子,怎么也压不下去心里的不甘。
当即冷声说道,大皇子如今这样,二皇子殿下此刻心里作何感想?二皇子闻声望去,大皇兄和亲与国有功,本皇子自是一万个敬佩的,柱国为何这样问?敬佩?左柱国冷冷一笑,既然这样,怎得不见二皇子您主动向陛下请婚,也好让我等大臣敬佩敬佩您啊。
在场的人全都听出了左柱国话里的暗讽,心中不免忐忑,这样对当朝皇子说话,左柱国莫不是急疯了头,陛下可还在上面坐着呢。
果然,舜德帝刚好看一点的脸色,瞬间又黑了下来。
二皇子自己倒是浑不在意,回道,就如同本皇子之前所说,和亲人选全凭父皇做主,别说此刻父皇觉得大皇兄更合适,就是选了我,我也心甘情愿遵从父皇旨意。
哼,左柱国面容冷峻,如今没轮到自己身上,你当然这么说。
他转头看向舜德帝,高呼道,陛下您明鉴啊,大皇子的为人您是知道的,一向老实本分。
若是因为什么事惹了您不悦,也请您看在他以往的表现上,再给他一次机会,说不准他是被人陷害了的!陷害?百官互相看看,敏锐察觉到了关键字眼。
陛下从宣旨之后可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他们所有人都不知道为何突然定了大皇子和亲,左柱国却透漏出大皇子可能是被人陷害了。
综合他刚才对二皇子的态度,难不成是二皇子陷害了大皇子,才促成了大皇子和南诏公主的亲事?也不是没可能啊,毕竟两位皇子之间已经争斗了许多年了。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暗中打量着二皇子,心中开始揣测。
左柱国冷眼等着二皇子作何反应。
却只见二皇子面容一丝未变,挺直脊背一撩衣袍,直接跪在大殿之上就是一拜,拱手道,父皇,儿臣觉得柱国所说有理,大皇兄和儿臣从小一起长大,他的为人儿臣愿意相信,不管发生何事,都请父皇一定要查实,以免误会了皇兄,伤了父子之间的情分!左柱国:······众位大臣:······二皇子何时这么顾念手足之情了,不仅没落井下石,竟然还如此郑重地为大皇子求情。
难道大皇子的事真的不是他从中作梗,所以他才能如此坦然?这么看来,二皇子的品性也是十分难得了。
就连左柱国心里也生出一分迟疑,至今他也不过只收到零星一点消息罢了,之所以对二皇子这样,更多的只是为了出出心中的怨气罢了。
所有人的目光又一齐看向舜德帝。
舜德帝顿觉疲累,无力地摆了摆手,你信任兄长,但你那位兄长却担不起你的信任啊。
唉,事实已定,不必多言,朕乏了,都退下吧。
不等下面的人再说什么,舜德帝已经起身走了。
退朝——百官骇然不已。
陛下话中什么意思?大皇子究竟做了什么能让陛下如此失望?难道事情就真的没有转机了吗?这可如何是好!早朝就在一片嘈杂中结束了,直到散朝,别说没人能让舜德帝改变心意,就是连一个真相都没能从舜德帝口里问出。
有人不甘心如此,一出殿门便吩咐自己的人想方设法去查。
还有人觉得根本就没了回旋的余地,眼见二皇子早朝的表现,心里动了别的心思。